欢迎来到山村网

大豆豆突眼长蝽如何识别?如何防治?

2018-11-28 13:03:39浏览:33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各位农民朋友大家好,山村网小编又来给大家普及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了。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种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各位农民朋友大家好,山村网小编又来给大家普及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了。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种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提高产量有着重要意义。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豆突眼长蝽属半翅目长蝽科,是为害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不仅严重为害菜用大豆(毛豆),同时也为害菜豆、豇豆等,作物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造成叶片褪绿变色、植株提前枯萎死亡,田间易与缺素症等生理性病害相混淆,如不及时合理防治,易造成作物减产。那么大豆豆突眼长蝽如何识别?如何防治?


大豆豆突眼长蝽如何识别?如何防治?


  为害特点:


  以成虫和若虫集中在寄主嫩叶、嫩梢等避光处刺吸汁液为害,被害叶片开始形成褪绿的灰白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连成不规则的白色斑块,严重时造成叶片大量脱落,使植株提前枯萎,导致结荚减少、籽粒干瘪,降低作物产量并影响产品品质。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2~4代,以成虫在土缝、石隙及枯叶下越冬。武汉地区一年发生3代,翌年4月越冬成虫开始活动,5月中下旬为第1个为害高峰期,一般夏季豆类蔬菜受害较轻,春秋受害较重。成虫多于上午羽化,飞翔力极弱,无趋光性,受惊后向下坠落,具明显假死性,可扩散转株为害。


  成虫早上喜于植株顶端叶面为害,日照强或大风雨时,伏于叶背基部。成虫可多次交尾,且交尾时间较长,能达数小时。卵多产于叶背的主脉和支脉上,少量产于叶背。初孵若虫停留在产卵叶片上,避光取食为害,于第1次蜕皮后迁移分散为害,行动迅速。该虫最适生长发育温度为25~29℃,成虫较耐高温,以冬季温暖及翌年春季气温高、雨量少的年份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逆性。冬耕灭茬,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及杂草,可消灭部分越冬成虫。改进种植制度,与非豆类作物实行轮作,减轻该虫的发生为害。


  2、物理防治


  利用假死习性,于成虫盛发期,用水盆振落,进行人工防治。


  3、化学防治


  于田间发现叶片受害症状后,选择广谱触杀型或内吸性杀虫剂进行喷雾处理,施药时间以早晚和阴天为宜,喷药时注意叶背着药。


  参考选择5%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3000倍液、50g/L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10%醚菊酯悬浮剂1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18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6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500倍液等。


  提醒大家在平时要多注意观察,以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想了解更多农药使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可以到农业病虫栏目进行咨询!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大豆三大虫害防治技术

上一篇:

大豆上常出现的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