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潜叶蛾为害特点】:以幼虫潜入叶内啃食叶肉,叶面上呈现出不规则、半透明虫道,虫道周围叶褪色发黄。随虫体增大,潜道逐渐加宽,叶肉被食仅剩表皮,最后叶片卷缩、干枯、发红,甚至脱落。1个叶片上有时有几头或数十头幼虫,使甘薯生长受到抑制,直接影响产量。
【红薯潜叶蛾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4.4毫米,翅展6.7~7.6毫米,雄虫略小。触角丝状,基部有1撮毛,复眼黑褐色。前翅细长,披针状,灰黄色,并杂生褐色小鳞片;后翅比前翅更细长,黄白色。前、后翅缘毛均密而长。腹部淡黄色。卵椭圆形,略扁,长约0.33毫米,黄白色,半透明。卵壳表面有网状纹。幼虫体细长,低龄幼虫体黄白色或黄绿色,随虫体增长,体上出现黄白色或紫酱色斑块。幼虫老熟时体长达5~6毫米。中、后胸和腹部各节有深浅不同的酱紫色斑块。腹部第1节两侧各有1个圆色白斑;第4~5节两侧各有2个白斑,背线紫红色。第1对腹足退化,行走时拱起。蛹体长4~4.6毫米,纺锤形,淡绿色,近羽化时体变黄褐色。
【红薯潜叶蛾生活习性】:此虫主要发生在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90年代初山东临沂市大面积爆发。在浙江一年发生4~5代;福建8代,以成虫在冬薯田或田间枯叶、杂草上越冬,少数以老幼虫和蛹在被害叶内或丝网里越冬。各代幼虫性发生期如下:6月下旬至8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下旬;8月中旬至9月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9月中旬至10月下旬;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11月中、下旬。因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 成虫白天隐蔽在甘薯叶丛中,傍晚出来活动,有趋光性。羽化当天或次日开始交配,交配后1~3天产卵,多产卵于嫩叶背面近叶脉处,一般散产,偶见3~5粒在一起。每头雌虫平均产卵40余粒。多的可近百粒。幼虫孵化后先爬行,后吐丝结一薄丝垫粘在叶表面,然后潜入叶肉内取食,将叶片吃成不规则的虫道,并由蛀孔将粪排出。幼虫转移性较差,潜入叶片后一般不再转移,其他幼虫也不重复潜入。幼虫老熟时从叶中爬出,在叶面上吐丝结网,将身体悬于网中化蛹。
【红薯潜叶蛾防治方法】:
(1)保持田园清洁,及时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及杂草,可减少一部分虫量。
(2)药剂防治,在初孵幼虫盛期,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1000~1200倍液,或5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或50%磷胺乳油1000倍液,或2.5%溴甲烷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