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21mm,翅展33~42mm,体灰褐色,额有黑褐色斑。前翅褐色,基线和内线黄褐色,后端相连,中线不显,外线和亚缘线淡黄褐色波状,肾纹黑褐色,环纹淡褐色,向外下方斜伸至外线近内缘1/3处,灰白色宽斜带中有2条褐色线纹(雄虫不显著),外线与亚缘线之间蓝紫色(雌虫为灰黄色),外缘线黑色较粗。
卵:半球形,直径0.4~0.5mm,高0.3~0.4mm。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绿色,将孵化时紫黑色,顶部有黑点,卵成块产,由3~4层卵排列组成,上覆盖少量鳞毛。
幼虫:共6龄,少数7龄。老熟幼虫体长38~51mm,体色变化大。具橙黄色的背线和亚背线,气门线暗褐色,气门黑色至黄褐色,气门下线由污黄色或灰白色斑点组成。亚背线内侧每节各有1半圆形或三角形黑斑。
蛹:纺锤形至圆筒形,末端细小,长18~20mm,赤褐色至暗褐色,腹部第4节背面和第5至7节背面和腹面前缘密生圆形刻点。
【生活习性】
安徽、湖南、江苏、河南、山东、贵州烟区年生5代,湖北、江苏5—6代,广东、福建、台湾、云南7—9代,可终年繁殖;较温暖地区以幼虫或蛹在作物近地际土中或杂草间越冬,越冬幼虫或蛹于翌年3月羽化为成虫。第一代幼虫于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害蔬菜、苜蓿等作物,第二代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在烟田点片发生,第三代于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严重为害烟草,第四代、第五代分别发生在8月上中旬及9月上中旬,10一11月还能发生第六代。世代重叠。10—12月华南菜田受害重。成虫白天喜隐蔽在植株茂密叶丛或杂草丛、土缝内,黄昏时开始飞翔,对黑光灯趋性很强。喜把卵产在高大茂密或浓绿的烟株上,中部着卵多,顶部和基部较少,着卵部位主要在烟株中部叶片背面叶尖1/3处,叶片正面、叶柄及茎部着卵不多。卵发育起点温度为11.5℃,有效积温46.1日度;月均温24—25℃,卵期5—6天,29℃3—4天,34℃2.5天。卵孵化率高达95%,初孵幼虫多群集在卵块附近取食,3龄前多潜伏在烟叶背面,3龄后怕强光,有假死性,白天多潜伏在地面或土缝中,该虫在傍晚至凌晨或阴天尤为活跃,3龄前食量不大,4龄后食量大增,进入暴食期,且有成群迁移的习性。该虫喜温,适宜温度25—30℃,适宜相对湿度75—85%,耐高温能力强,33—40℃仍可正常生活。但抗寒能力差,冬季低温或冰冻易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