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为害小麦茎、叶和穗等。当株高0.33m左右时,在茎、叶、叶鞘等部位出现与叶脉平行的条纹状孢子堆。孢子堆略隆起,初白色,后变灰白色至黑色,病组织老熟后,孢子堆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即孢子。病株多矮化、畸形或卷曲,多数病株不能抽穗而卷曲在叶鞘内,或抽出畸形穗。病株分蘖多,有时无效分蘖可达百余个。如何防治小麦的黑粉病吧。
发病规律:
以冬孢子团散落在土壤中或以冬孢子黏附在种子表面及肥料中越冬或越夏,成为该病初侵染源。以土壤传播为主,土壤中越冬的冬孢子,萌发后从幼苗叶鞘侵入,并进入生长点,为系统侵染病害,一年只能侵染一次。
解决方法:
30% 烯唑·多菌灵 可湿性粉剂 (低毒)使用900-1200倍液 喷雾 (保护 治疗)本品为三唑类杀菌剂和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复配制剂,属内吸性杀菌剂,对许多子囊菌和半知菌都有效,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持效期长。每季作物最多使用次数:3次,安全间隔期:28天。
17.5% 烯唑·多菌灵 可湿性粉剂 (低毒)用900-1050 喷雾 (保护 治疗)第一次在抽穗70-80%时喷药,分别隔二天再喷二、三次,切忌提早喷药或延长喷药间隔期。每次将每袋药(35克)二等分,分别兑水8-10公斤,充分摇匀后均匀喷于穗部,随配随用。距最后收获间隔期为30天,最多施药2次。
40% 苯醚甲环唑 悬浮剂 (微毒)使用12.5-15毫升/亩 喷雾 (保护 治疗)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兑水均匀喷雾。本品为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持效期长,对黑粉病有较好的防效。安全间隔期为21天,每季作物最多使用2次。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欢迎至山村网的病虫害防治一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