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为害叶鞘、茎秆及叶片基部,严重时在麦穗的颖片和芒上面也有发生。病部初形成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疱疹斑,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比条锈病和叶锈病的大,呈长椭圆形,深褐色,排列不规则,表皮很早破裂并外翻,大量的夏孢子向外扩散。小麦成熟前,在夏孢子堆中或其附近产生长椭圆形或长条形的黑色冬孢子堆,后期表皮破裂。发生在叶片上的秆锈病孢子堆可穿透叶片,在背面也出现相同的症状,且叶片背面的孢子堆都比正面的大。今天就来看看这篇如何防治小麦的秆锈病吧。
发病规律:
一、气候因素。除大量外来菌源外,大面积感病品种、偏高气温和多雨水是造成流行的因素。二、寄主抗性。小麦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三、环境因素。病菌侵入适温18~22℃。降雨、结露或有雾可造成病害流行。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可加重病害发生。四、栽培因素。晚播迟熟小麦发病重。植株密茂、贪青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五、越冬:小麦秆锈病是以夏孢子世代发生于小麦上越夏、越冬,完成周年循环。病原可在南方麦区不间断发生,这些地区是主要越冬区。六、传播:秆锈菌以夏孢子传播,夏孢子萌发侵入温度要求为3~31℃,最适18~22℃。主要冬麦区菌源逐步向北传播,由南向北造成为害,所以大多数地区秆锈病流行都是由外来菌源所致。七、侵染:在气孔处萌发侵入。
解决方法:
44% 三唑酮 悬浮剂 (低毒)使用18-24毫升/亩 喷雾 (保护 治疗)本品是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小麦锈病,施药后能被植物各部位吸收。安全间隔期:21天,作物每季最多施药2次。
20% 烯肟·戊唑醇 悬浮剂 (低毒)使用13-20毫升/亩 喷雾 (保护 治疗)本品是由烯肟菌胺与戊唑醇复配而成的内吸性杀菌剂,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本品在小麦上使用的安全间隔期14天,每季最多使用2次。
30% 醚菌酯 悬浮剂 (微毒)使用50-70毫升/亩 喷雾 (保护 治疗)在发病初期用药,一般施药2次,间隔7-10天一次,病害发生高峰时,间隔期可适当缩短。本品是具有保护、治疗作用的杀菌剂。小麦每季最多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为21天。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欢迎至山村网的病虫害防治一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