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谷枯病,是我国水稻新病害,是一种严重的种传病害。它不但侵害谷粒,还引起水稻秧苗腐烂。
一、症状
幼苗感病后,病健交界处明显呈褐色带状,新叶往往从病叶鞘内冲破而弯曲伸长,易从基部和病鞘腐烂处断离,病叶有水渍状斑,后转褐色,严重的腐烂枯死;谷粒萌发后,幼芽弯曲,有淡褐色条斑。
谷粒感染后,开始呈现苍白色似缺水状萎凋,渐变为灰白色或淡黄色至深褐色,内外颖先端和基部呈紫褐色,护颖常呈紫褐色至暗紫褐色,而穗轴和枝梗则是健全的,呈现绿色,被害严重的稻穗呈直立状而不易弯曲。其糙米大多萎缩并且畸形,糙米的一部分或全部变为灰白色、黄褐色或深褐色。
二、病原
颖壳假单胞菌,属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极生2~4根鞭毛,菌体短杆状,有荚膜,无芽孢,大小(1.5~2.5)×(0.5~0.7)微米,氧化酶活性为阳性,不能利用鼠李糖产酸。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小,黄乳白色,能利用木糖、阿拉伯糖、葡萄糖、果糖、甘油等产酸而不产气。能利用牛乳,凝固并消化。生长温限11℃~40℃,最适为30℃~35℃。
三、传播侵染途径
可以通过胚芽鞘和叶片的气孔侵入寄主,也可以通过由第1片叶子或次生根的出现造成的伤口侵染寄主,一些昆虫咬食造成的伤口也可为病原菌的入侵提供方便。病原细菌侵染幼苗后潜伏在叶鞘等部位,随着稻株的不断生长渐向上位叶鞘扩展。水稻剑叶的叶舌被感染后病原细菌在叶舌上繁殖,当稻穗抽出时接触叶舌,病原细菌极易附着在稻穗上而感染稻谷引起发病。
还可经稻种传播,带菌种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源。浸种催芽时污染健康种子,在育苗期间感染发病,腐烂枯死或带菌苗再移栽本田,其病菌潜伏到孕穗开花时再侵染谷粒,形成轻重不同的谷枯病状和带菌种子。
四、发病条件
抽穗期高温多日照,降雨量少易发病,品种不同抗病性差异明显。
五、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防止病区扩大。
2.选用抗病品种。
3.药剂防治。抽穗时喷洒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2%松脂酸铜乳油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