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角斑病,病原中文名为油菜黄单胞菌锦葵致病变种(棉角斑病黄单胞菌),是棉花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棉苗和棉铃。棉花一旦染上角斑病,会严重影响棉苗的正常生长,进而影响棉花种植的产量和品质,造成经济损失,需介绍防治。那么,棉花角斑病如何防治?
发病的典型症状:
角斑病从子叶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病菌可以侵染棉花的种芽、叶片、茎、枝、苞叶和棉铃。叶片发病时,先在叶片背面出现“深绿色小点”,而后迅速扩大呈形成圆形或近圆形“油浸状”(水渍状)暗绿色病斑。此时,在叶片正面也显现病斑,可星星点点散生,严重发病时也可很多病斑连接成片。
病斑受叶脉限制,多呈“多角形”。病菌也可沿主脉扩展形成“褐色条状”,甚至引起叶片皱缩扭曲或干枯,严重感病时,叶片提早枯黄脱落。
叶片(包括子叶、真叶)和苞叶受害的共同的特点是“油浸状”,对光观察有“透明感”,这是角斑病的典型症状之一。若天气多雨、空气潮湿,幼茎也可发病,形成“黑绿色”的“水渍状”长形条斑,严重时幼茎中部“凹陷变细”,甚至折断。枝条受浸染后,一般呈褐色至黑褐色溃疡条斑,有时可导致尖端枯死。
顶芽染病会造成“烂顶”。湿度大时,病部分泌出“粘稠状”黄色菌脓(可经雨水继续传播),干燥条件则下变成“薄膜状”或碎裂成“粉末状”。花、蕾的苞叶受侵染后所产生的症状与叶片上的相似(注:棉铃的发病通常是从苞叶扩展蔓延的)。
感病的棉铃开始在棉铃铃柄附近发生“油浸状”的暗绿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病斑,且变成黑色,中央部分下陷,有时病斑连起来呈“不规则形状”的较大病斑,造成大量的“烂铃”(黑桃)。
防治措施:
1、雨后及时排除积水,中耕散墒,遇旱浇水时注意不要大水漫灌。同时,注意施肥要合理搭配,不要过量使用尿素等氮肥。
2、采摘完毕后及时清除棉田病株残体,集中沤肥或烧毁。
3、提倡采用垄作或高畦,科学灌溉,严禁大水漫灌,串灌,及时中耕放墒。
4、种子处理。因为角斑病首要靠种子带菌传达,因而运用无病棉种是防治该病的要害。
①棉种脱绒。选用硫酸脱绒或机械脱绒,可消灭棉种短绒带茵。
②药剂拌种。在脱绒基础上,用10﹪的萎锈散,0.5﹪的20﹪三氯酚酮可湿性粉拌种。或用55-60℃的热水烫种半小时,在烫种的水中中可加抗茵素402,能杀死种子内部的病菌。
5、选种抗病种类。棉花种类间抗角斑病的才能有明显差异,应活跃使用,陆地棉中岱字棉体系抗性强,中棉也较抗病。
6、根据天气预报,在下雨前用1:1:200的波尔多液喷雾1-2次,可有效地抑制病菌扩展;或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亩喷药液6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