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主要为害蚕豆的叶和茎部。叶片染病初叶两面均可产生浅绿色病斑,隆起,出现 圆形至扁圆形小肿瘤,直径数毫米,表面粗糙,单生或群生。后期叶片卷曲成畸形,肿瘤呈褐色溃烂,病叶凋萎干枯。茎部染病也生许多隆起的肿瘤,形状与叶上瘤相近,病株矮化,生长不良。
【病原】 Olpidium viciae Kusano Kusan。称蚕豆油壶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病组织内可产生很多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释孢管,释放出游动孢子,大小6—7为5(um),单鞭毛,在蚕豆表面上游动一个时期以后,作阿米巴状运动。鞭毛收缩后,外面形成一层包膜,膜上具孔,把其中的原生质输入到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阿米巴状原生质团,附着在寄主细胞核上。这个原生质团内的核分裂,外生一薄膜又发育成一个孢子囊。游动孢子成对结合,形成双鞭毛接合子,短暂游动后休止,且在其体外形成囊膜,同时把所含原生质输入寄主细胞内。接合子又能形成休眠孢子囊,在寄主体外越冬。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休眠孢子囊越立。翌年春天,休眠孢子囊萌发,释放出单鞭毛的游动孢子,侵入蚕豆幼芽、幼茎及幼叶,在寄主细胞里形成薄壁的游动孢子囊,致豆苗发病。此启游动孢子囊又通过出管释放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潜育期10一14天。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如青海牛角葫豆、丰来葫豆、马尔康葫豆、西昌葫豆、蒲西大白葫豆、金川葫豆等。(2)实行豆麦麦或马铃薯3年轮作制,或采用豆麦间作,防病作用明显。(3)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4)药剂防治 ①用种子重量0.1%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效显著。⑧发病初期喷洒2d%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一1500倍液,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