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大豆常见病害和防治方法

2018-11-28 18:00:43浏览:6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目前正是大豆的黄金生长周期,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民朋友反映大豆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各种病害的影响,以至于影响到

  大豆病害

           目前正是大豆的黄金生长周期,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民朋友反映大豆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各种病害的影响,以至于影响到最后的收成,这里山村网的工作人员给农民朋友整理了各种大豆常见的病害以及在发生病害的前期的防治方法,下面具体来看看大豆的五大病害!

  一、大豆根腐病 这个是最最常见的大豆病害,由于天气等原因会不同程度的发生大豆根腐病!

  危害:该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并造成危害,减产幅度在25%—75%或更多。被害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

  主要症状:出土前种子受害腐烂变软,不能萌发,表面生有白色霉层。种子萌发后腐烂的幼芽变褐畸形,最后枯死腐烂。幼苗期症状主要发生在根部,主根病斑初为褐色至黑褐色或赤褐色小点,扩大后呈棱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的稍凹陷大斑,并向上不同程度扩散至下部侧枝,生长期发病使病茎髓部变褐,叶柄基部缢缩,叶片下垂,但不脱落。病重时病斑呈铁锈色、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地下侧根从根尖开始变褐色,水浸状,并逐渐变褐腐烂,重病株的主根和须根腐烂,造成“秃根”。病株地上部生长不良,病苗矮瘦,叶小色淡发黄,严重时干枯而死。在成株期,病株根部形成褐色斑,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病重时根系开裂木质纤维组织露出,植株的地上部叶片由上而下逐渐发黄,先底部2-3片复叶变黄,以后整株叶色浅绿,感病植株矮化,比正常植株矮5-8厘米。发病植株须根较正常植株少30-34条,根瘤较正常植株少20-25个。大豆开花结荚期为发病高峰期,田间出现大量黄叶,病株矮化,根系全部腐烂,导致病株死亡,轻者虽可继续生长,但叶片变黄以致提早脱落,结荚少,籽粒小,产量低。大豆根腐病在田间发生往往呈“锅底坑”状分布,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发病点。

  防治方法: 1、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2、种子处理:用50%多福合剂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还可用含有杀菌剂的35%多克福大豆种衣剂,按种子量的1—1.5%拌种。 3、选用健全、抗病的大豆品种, 4、农业措施:垄作,适当晚播,地温稳定通过7℃—8℃时开始播种,控制播深,一般播深不要超过5厘米。增施磷肥或有机肥,合理中耕培土,深松和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改善土壤通气条件。防治地下害虫。化学除草剂施用方法和剂量要掌握好,防止大豆幼苗产生药害。5、药剂防治:种衣剂拌种,用含有多菌灵、福美双和杀虫剂的大豆种衣剂拌种,种衣剂用量为种子量的1%—1.5%,可以预防根腐病和潜根蝇。在发病初期,应及时喷施叶面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等,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量1.125-1.5千克,兑水喷雾,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0%胶悬剂),每公顷1.125-1.5千克,兑水喷雾。

  二、大豆疫病

  这个也是比较常见的大豆病害,平时大豆生长时期一定要多加注意!

  大豆疫病又称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原属于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科真菌。现已成为严重威胁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

  在中国大豆的主产区黑龙江省、吉林省、安徽省、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及北京市、山东省等地发现大豆疫病,尤其以黑龙江省发病最为严重。发病地块多半靠近水源、地势平坦、积水较多。大豆疫病田间发病率一般为3%-5%,严重地块达75%,甚至绝产。在感病品种上损失可达25%-50%,个别高感品种损失可达100%,发病植株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1986年大豆疫病被列为我国对外植物检疫对象,1995年大豆疫病又被列为国家对内的检疫对象。

  危害及症状:大豆疫霉菌可在大豆的任何生育阶段造成危害,引起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死亡等症状。田间播种后引起种子腐烂或大豆幼苗主根出现病斑,病斑为浅褐色至深褐色。大豆幼苗生长缓慢,钩头期猝倒死亡。苗后猝倒表现为主根变褐、变软,变色扩展至下胚轴,子叶节下表皮开裂,形成环状剥皮斑,胚轴腐烂,植株死亡。幼苗期,在子叶和真叶基部发病形成褐色病斑,2-3天后褐色斑中间呈灰白色,后期病斑边缘呈褐红色水渍状,幼苗猝倒死亡。叶片水渍状,不退色。复叶期,发病部位一般在茎基部1-4节间,病斑褐色,叶片褪绿变黄,不脱落呈八字形下垂。病斑继续向上部扩展,病茎干枯死亡,成黑褐色,有的表面着生白色霉状物。花荚期,病斑出现在基部至12节间,有的分枝也发病。发病前期,病斑呈红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稍有凹陷,病菌逐渐向上、周围及茎内部侵染;发病中期,随着病情加重,病斑扩大并扩展到茎的全部,颜色变为浅褐色,病菌由表皮向髓部侵染,髓部呈水渍状;发病后期,病斑长度在4-18厘米之间,颈部皮层和维管束组织变色坏死,植株叶片变黄下垂,整个植株萎蔫。

  防治方法:加强检疫工作,特别严格防止商品大豆中夹带土块,防止病害向新区发展。培育抗、耐病品种,利用抗病品种仍然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段。加强栽培管理,早播、少耕、窄行,使用除草剂等都能使病害加重。所以,栽培大豆应避免种植在低洼、排水不良或粘重土壤中,并加强耕作作业,防止土壤板结,增强通透性,可减轻发病。避免连做,减轻发病。药剂防治,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种衣剂ND98-1(35%大豆种衣剂),按种子量的2%拌种,效果明显。

  三、大豆灰斑病

  危害及症状: 大豆灰斑病又称褐斑病、斑点病或蛙眼病。大豆灰斑病是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重要病害,尤以东北三省危害严重,现已成为全省性的大豆病害。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迎茬面积增加,使灰斑病愈来愈重。大豆灰斑病是我省大豆生产中常发生的间歇性流行病害。病害流行年份,造成大豆产量、品质严重损失,一般可减产5%—10%,严重时可减产30%—50%,百粒重下降2—3克,蛋白质和油份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大豆灰斑病对大豆叶、茎、荚、籽实均能造成危害,以叶片和籽实最重。子叶上病斑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深褐色,略凹陷。叶片上病斑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周围红褐色,与健部分界清晰,这是区分灰斑病与其它叶部病害的主要特征。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有密集的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一叶片上可生几十个病斑,使叶片提早脱落。茎、枝和叶柄上结荚后产生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后期中央灰色,边缘黑褐色,其上布满微小黑点。荚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形状颜色同叶上病斑。种粒上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形成蛙眼。

  发病条件:大豆灰斑病与温湿度的关系。灰斑病菌孢子萌发温度是基础,湿度是关键,孢子萌发最低温度为12℃,以21—26℃为最适,超过35℃萌发率明显降低。萌发的最低湿度为65%—75%,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发病初期是7月初,8月下旬至9月初达到高峰,如果7月上旬到8月中旬雨量大,雨天多,相对湿度大,发病就重。

  防治方法: 选种抗病品种,近年来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大豆品种都是抗或高抗灰斑病优势小种的新品种,但要注意在一个地区连续种植一个抗病品种之后,由于品种选推压力作用,会引起生理小种变化,而使抗病品种丧失抗性,因此要几个品种交替使用,延长品种的使用年限。

  药剂防治:1、40%多菌灵胶悬剂,每亩100克,稀释成1000倍喷雾。2、2.5%溴氰菊酯乳油,每亩40毫升与50%多菌灵可湿粉每亩100克混合,兑水稀释成1000倍喷雾,可兼防大豆食心虫。药剂防治要抓住防治时机,田间一次施药的关键时期是始荚期至盛荚期。

  四、大豆霜霉病

  危害及症状:霜霉病广泛分布世界各大豆产区。1921年首先发现于中国的东北地区,以东北和华北发生较普遍,大豆生育期气候凉爽的地区发病较重。但多数为害性不大,严重时引起早期落叶、叶片凋枯、种粒霉烂,减产达30%~50%。幼苗、成株叶片、荚及豆粒均可被害。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可系统发病。病苗子叶无症,第一对真叶从基部开始出现褪绿斑块,沿主脉及支脉蔓延,直至全叶褪绿。以后全株各叶片均出现症状。花期前后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最后病叶变黄转褐而枯死。叶片受再侵染时,形成褪绿小斑点,以后变成褐色小点,背面产生霉层。受害重的叶片干枯,早期脱落。豆荚被害,外部无明显症状,但荚内有很厚的黄色霉层,为病菌的卵孢子。被害籽粒色白而无光泽,表面附有一层黄白色粉末状卵孢子。

  发病原因: 病原物为东北霜霉,属卵菌,霜霉目,卵孢子球状、黄褐色、厚壁,表面光滑或有突起物。孢囊梗二叉状分枝、末端尖锐,顶生一个孢子囊、无色,椭圆形或卵形。病菌除为害大豆外,还为害野大豆。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美国鉴定出32个生理小种,中国已鉴定出3个小种。最适发病温度为20~22℃,10℃以下或30℃以上不能形成孢子囊,15~20℃为卵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湿度也是重要的发病条件,7月至8月多雨高湿易引发病害,干旱、低湿、少露则不利病害发生。

  病害防治:选育抗病品种: 根据各地病菌的优势小种选育和推广抗病良种。种子处理:30%多克福大豆种衣剂拌种、福美双及敌克松为拌种剂,效果很好。清除病苗: 病苗症状明显、易于识别,铲地时可结合除去病苗,消减初侵染源。喷洒药剂: 病害流行条件出现时,及早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施防治。至少要喷2次,每亩用稀释液75升左右。农业技术防病:轮作,增施磷、钾肥和及时排除豆田积水,均可减轻发病。

  五、大豆病毒病

  1、大豆花叶病毒病

  危害及症状:大豆产区,大豆花叶病毒的侵染区在70%-95%或以上,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大豆花叶病毒的病原为大豆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是大豆主要的种传病毒。植株被病毒侵染后的产量损失,根据季节、品种抗性、侵染时期及侵染的病毒株系等因素而不同,常年产量损失5%-7%,重病年损失10%-20%,个别年份或少数地区产量损失可达50%。病株减产因素主要是豆荚数少,降低种子百粒重、发芽率、蛋白质含量及油含量,并影响脂肪酸、蛋白质、微量元素及游离氨基酸的组分等,病株根瘤显著减少。种子病斑的形成,主要因素是病毒感染,降低种子的商品价值。

  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因品种、植株的株龄和气温的不同,差异很大。轻病株叶片外形基本正常,仅叶脉颜色较深;重病株则叶片皱缩,向下卷,出现浓绿淡绿相间,起伏象波状,甚至变狭窄呈柳叶状。接近成熟时叶变成革质,粗糙而脆。播种带病种子,病苗真叶展开后便呈现花叶斑驳。老叶不明显,到后期,病株上出现老叶黄化或叶脉变黄现象。在感病品种上,受病6-14天后出现明脉现象,后逐渐发展成各种花叶斑驳,叶肉隆起,形成疱斑,叶片皱缩。严重时,植株显著矮化,花荚数减少,结实率降低。在抗病力强的品种上症状不明显,或仅新叶呈微花叶斑驳。花叶症状还与温度高低有关,气温在18.5度左右,症状明显,29.5度时症状逐渐隐蔽。

  2、大豆矮化病毒病

  危害及症状:该病由黄瓜花叶病毒组黄瓜花叶病毒大豆矮化株系引起的病毒病害。种传病苗呈现单叶扭曲或叶脉坏死,田间病株叶大多为斑驳花叶、皱缩花叶或小叶,畸形丛生,早期侵染植株矮化。

  防治方法:种植抗病毒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田,侵染大豆的病毒,很多能经大豆种子播种传播,因此种植无毒种子是防治病毒病的重要的有效防治方法;防蚜治蚜,侵染大豆病毒在田间流行主要通过蚜虫传播,传播田间病毒又主要是翅蚜,因此采取避蚜驱蚜的措施比防蚜措施效果好;加强种子检疫,侵染大豆的病毒有较多的种传病毒,因此加强种子检疫尤为重要。

  以上五大大豆病害是秋季大豆生长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发生的病害,所以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和防治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秋季大豆的减产,根据不同的大豆的病害采取相应的喷施农药等措施,力保秋季大豆的产量!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大豆细菌性角斑病

上一篇:

绿豆根腐病防治和治疗方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