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毒病在我国各大豆产区普遍发生。主要有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矮化病毒病、花生条纹病毒病。大豆花叶病毒病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江苏、四川、湖北、云南、贵州等省,占发生病毒病的70%一96%以上,常年产量损失5%一10%,重病年份达10%一20%,个别年份或少数地区产量损失可达50%,并且影响大豆种子的品质。大豆矮化病毒病发生分布在吉林、辽宁、山东、安徽、湖北、江苏、云南、北京及上海等省(市)。在大豆上发生的花生条纹病毒病,多发生在邻近花生田的大豆田,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江苏、四川、湖北、云南、贵州等省。人工接种感染,病株比健株减产53%。
【大豆病毒病症状】
大豆病毒病是整株系统侵染性病害,病株症状变化较大。常见的花叶类型有轻花叶型、皱缩花叶型和皱缩矮化型。轻花叶型:病叶呈黄绿相间的轻微淡黄色斑驳(图8—21),植株不矮化,可正常结荚,一般抗病品种或后期感病品种植株多表现此种症状。皱缩花叶型:病叶呈明显的黄绿相间的斑驳,皱缩严重(图8—22),叶脉褐色弯曲,叶肉呈泡状突起,暗绿色(图8—23和图8—24),整个叶缘向后卷,后期叶脉坏死,植株矮化。皱缩矮化型:植株叶片皱缩,输导组织变褐色,叶缘向下卷曲,叶片歪扭,植株节间缩短,明显矮化(图8—25),结荚少或不结荚。籽粒症状:受感染的籽粒种皮上产生褐色或黑色的斑纹,斑纹的颜色与脐色一致或稍深,有时斑纹波及整个籽粒表面,但多数呈现放射状或带状。斑纹发生情况受品种和发病程度影响。
【病原与发生规律】
Soybean mosaicvirus (SMV),称大豆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二病毒粒体线状。东北等一季作物地区及南方大豆栽培区,种子带毒在田间形成病苗是该病初侵染来源,长江流域该毒原可在蚕豆、豌豆、紫云英等冬季作物上越冬,也是初侵染源:该病的再侵染系由桃蚜、豆蚜、大豆蚜等30多种蚜虫传毒完成。东北主要靠大豆蚜和豆蚜传毒,大豆蚜占传毒蚜总数的74%,豆蚜占15.5%。山东以桃蚜、豆蚜、大豆蚜等为主,南京以大豆蚜为主。发病初期蚜虫一次传播范围在2m以内,5m以外很少,蚜虫进入发生高峰期传毒距离增加。生产上使用了带毒率高的豆种.且介体蚜虫发生早、数量大,植株被侵染早,品种抗病性不高、播种晚时,该病易流行。
【防治方法】
播种无毒或低毒的种子,是防治该病关键。生产上种子带毒率控制在0.5%以下,可明显推迟发病盛期,减轻种子发病率。为此最好建立种子无毒繁育体系:良种繁殖田种子带毒率控制在0.2%以下,种子田与生产田隔离100m以上,早期清除病苗。一季作地区适当晚播。南方种子带毒率高,以采用耐病品种为主,适当注意调整播种期,使苗期避开蚜虫高峰。
播种前,用3%克百威颗粒剂5一6kg/亩与大豆分层播种。蚜虫迁飞前,可用下列药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一30g/亩;3%啶虫脒乳油30ml/亩;2.5%氯氟氰菊酯乳油40ml/亩,对水40一50kg均匀喷施;也可喷洒下列药剂:40%氧乐果乳油1000一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发病严重的地区,可在发病初期再喷洒1次,可用下列药剂:2%宁南霉素水剂100一150ml/亩对水40一50kg;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可控制病毒病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