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灰斑病除为害大豆外,还可为害野生和半野生大豆。大豆灰斑病怎么防治?请看小编给大家做的总结。
危害症状
大豆灰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害茎、荚及种子。幼苗受害,子叶上现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低温多雨时,病害扩展迅速,至病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现褪绿小圆斑,后逐渐形成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红褐色的蛙眼斑,大小2~5毫米,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中间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层,发病重时,病斑布满整个叶片,融合或致病叶干枯。茎部染病,产生椭圆形病斑,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密布微细黑点。荚染病,病斑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豆粒染病,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边缘暗褐色,病斑上霉层不明显。
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大豆褐斑短胖胞菌Cercosporidium sojinum (Hara) Liu & Guo,异名为Cercospora sojina Hara 称大豆尾孢侵染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是主要初侵染源。播种带菌种子,遇温湿度条件适宜,幼苗子叶即可见病斑,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向四周邻近植株进行多次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并由发病中心再向全田扩展。
病菌生长发育适温25~28℃ ,高于35℃ 、低于15℃ 不能生长。气温15~30℃ ,有水滴或露水存在适于病菌侵入,气温25~28℃ 有2小时结露容易造成该病流行。生产上病害的流行还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品种抗性差,遇有大量初侵染菌源,重茬或邻作、前作为大豆,前一季大豆发病普遍,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也容易大发生。
防治要点
① 选用抗病品种,播种无病种子。
② 合理轮作避免重茬,提倡高畦栽培,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收获后及时深翻,减少侵染源。
③ 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喷药防治,隔10天左右1次,视病情连续防治2~3次。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或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交替使用。
大豆灰斑病在高温多雨天气发病重。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总结的大豆灰斑病的防治方法,大家都记清了没?小编也希望本文能给大家的农业生产带来一些方便。更多病虫害防治方法,请访问病虫害防治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