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豆细菌性斑点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叶柄、豆荚和籽粒。叶片初期呈褪绿小斑点,半透明水浸状,后转为黄色至淡褐色。扩大后呈多角形,红褐色至黑褐色,病斑边缘有明显晕环。在病斑背面常有白色菌浓溢出,干燥后形成有光泽的膜。病斑常相互汇合形成大块斑,中心形成不规则坏死区,极易脱落或破碎,造成下部叶片早期脱落。荚上病斑初呈红褐色小点,逐渐变成黑褐色斑点,多发生于豆荚的合缝处。种子上病斑不规则,呈褐色,上覆盖一层菌浓。茎及叶柄受害形成黑褐色水渍状的条状斑。
防治方法:⑴选用抗病品种重病区切勿种植感病品种,以防造成病害的大流行。
⑵种子精选在无病区和无病田选留无病种子用于播种。播前要注意精选种子,剔除病粒。
⑶合理轮作与大豆外的任何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
⑷减少菌源病田收获后及时收集田间的病株落叶做燃料或堆肥。秋翻土地,将病株残体深埋,以减少菌源。
⑸种子处理用1克 农用链霉素加水5-10千克浸钟30-60分钟。也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100千克种子用0.3千克药。
⑹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拔除病苗深埋。全田喷洒30%绿得保悬浮液4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30%绿氧化铜悬浮剂8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悬浮剂500倍液喷雾防治。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200-350克 ,对水1000千克喷雾。一般防治2次,间隔10天左右。
⑺生物防治1%武夷霉素水剂100-150倍液喷雾。用2%菌克毒克水剂250-300倍液喷洒,视病情每隔7天喷施一次,共喷2-3次。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欢迎至山村网的病虫害防治一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