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特点:主要危害叶片。叶斑初呈淡绿色水渍状,对光观察近半透明,后渐变淡褐至褐色,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病斑一般较细小,横直2~3毫米不等,数个病斑可连合成较大的斑块。斑面病征表现为隐约可见的薄层菌脓,潮湿时手摸有质粘感;干燥时则呈蛋白清状带反光的胶膜状物。
病原及发病特点:病原为豆薯假单胞杆状细菌〔Pseudomonas pachyrrhizusFang et Ren〕。病菌主要在田间寄主植物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存活越冬,依靠雨水溅射传播,经由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致病。高温多雨的年份和季节有利于发病,植地低湿或偏施氮肥可加重发病。华南地区现有栽培的大叶粉葛和细叶粉葛(广州)、苍梧粉葛(广西)、柴葛(又名麻葛)等品种抗病性差异尚缺调查。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寻找和选用抗病品种。
(2)管理好肥水(参照葛炭疽病与锈病的防治方法),加强植株管理。前期注意及时上架引蔓和调整好主侧蔓;中期(7~8月间块根开始迅速膨大时)应做好“晒头”和“阉根”(割断吸收根),促地上部与地下部(块根)均衡生长;后期加强喷叶面营养剂防植株早衰,有助于增强植株抵抗力,减少发病。
(3)发病前,最迟于发现病株后立即喷药预防〔77%可杀得(8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56%靠山水分散粒剂(氧化亚铜,600倍液),或0.5:1:100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2~3次,隔10天左右1次〕。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欢迎至山村网的病虫害防治一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