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又称川连、味连和鸡爪连,主产于四川和湖北。药用部分为其根状茎,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在生长过程中,黄连容易感染各种病害,从而给黄连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其中黄连白绢病发生较为普遍,发病率达到20%-30%。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防治黄连白绢病的方法:
一、病原
由Sclerotium rolftsii Sacc.引起。此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无孢科,小菌核属真菌。
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白色,菌丝体有绢丝状光泽,呈羽毛状,从中央向四周辐射发展。菌丝淡灰色,有隔膜,呈锐角或直角分枝。分枝处微缢缩,离缢缩处不远有一横隔膜。菌丝易扭结,扭结的菌丝还不断发育形成菌核。菌核初期为白色小圆点,中期为淡黄色,油菜籽状,后期菌核表皮变为红褐色。
二、侵染循环
白绢病菌以菌核和菌丝体在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4~5年。病害的初侵染源以带菌的肥料为主,其次为病残体和带菌的肥料。病菌借菌核传播和菌丝蔓延进行再侵染。
三、症状
在夏秋季节,以3~5年的黄连受害较重。受感染的植株根茎部位变褐,在近土表处形成绢丝状白色菌丝,菌丝可沿叶柄扩展到叶片。叶柄和叶片发病后呈紫褐色或橙黄色。发病严重时植株根茎部和叶柄往往呈湿腐状,进而叶片萎蔫,整株枯死。植株发病后,在病部产生大量油菜籽状菌核,菌核红褐色,直径2~3mm。
四、发病条件
本病的发生与气候关系密切,25℃以上气温有利于本病的发生,特别是7~8月份旬平均温度在28~30℃时,降雨量多,湿度大,病害发生尤为严重。此病5月下旬零星发生,7~8月为盛发期。在栽培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地势较低,发病重。不同种植期的黄连地发病差异大,一般移栽后1~2年生的黄连发病轻,3~5年生的黄连地发病重。这是因为黄连是多年生药用植物,连作时间越长,土壤中菌源积累越多,而且植株间的荫蔽度也越大,更有利于病菌的侵入。
五、防治方法
1、拔除病株和清洁田园:
从6月上旬起检查黄连地,若发现重病株,要及早割掉病株的地上部分,将病残移出黄连地外烧毁或沤肥。
2、加强栽培管理:
经常疏沟排水,保持畦面高燥。施肥时,猪、牛栏粪最好翻入下层土中,植株定植密度以10cmx 10cm为宜。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在黄连基部浇灌1%石灰液或在发病部位喷施25%利克菌1:300倍液或25%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在水源不足的地方,也可将上述药剂拌土撒施在病株周围,再翻入土内,以上两种方法均有良好的防病效果。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具体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准,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及病虫害防治问题欢迎至山村网的病虫害防治一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