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疫病又名“叶腐病”,俗名叫“清水症”、“搭叶烂”。是目前三七生产中普遍发生,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种病害。由于该病具有起病急、扩展快、危害重的特点,常给七农带来不同程度的产量损失。文山三七产区三七疫病常年发病率lO% -20%,个别七园达40% - 50%以上。那么如何防治三七疫病?
1.症状表现
三七疫病的病原菌可以危害三七植株的各个部位。三七植株叶片受害时,先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水浸状病斑,病健分界不明显,以后病部迅速扩大,最后全叶或从主叶脉两侧大部分软腐披垂。病叶一般不发黄,不脱落,也不产生明显的霉层,但发病后若遇持续降雨,可在病健交界处看到稀薄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发病后若天气转晴数天,病叶即呈青灰色干枯,易于破碎,不出现霉层。
三七植株茎秆受害因七龄不同而表现各异:
①一年三七。通常是假茎基部容易感病,茎秆呈水浸状缢缩而“猝倒”,一般看不到霉层,有时还可引起三七种子腐烂,七农称之为“烂塘”。
②二年、三年三七。茎秆受害时,因感病时间不同而发生的部位有所不同。三七出苗至展叶期主要危害幼苗的茎秆与土表接触部位,表现为茎基部缢缩;病部可进一步向下扩展侵染根茎及块根,导致疫霉根腐。
5月以后主要危害三七茎秆顶部与复叶柄连接部位或花轴顶部与花序连接部位,受害部位为水浸状缢缩扭折,七农称为“扭鸡腿”或“扭花”,园内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时,在发病部位可以看到薄薄的一层白色霉状物。
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实行轮作。由于病原卵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达4年之久,因此三七种植间隔年限应控制在6—8年以上,轮歌期间种植的作物应以不感染疫病病原的作物为主。
②深翻晒垡。对栽培过三七的地块,应在前作采收后及时进行翻犁,并增加翻犁次数,延长晒垡时间。经过日光曝晒,可将萌发的部分孢子杀死,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
③合理施肥。应根据三七需肥特点合理搭配氮、磷、钾比例选用复合肥,不使用硝态氮肥;在施肥时,应采用少量多次、混土撤施的施肥方法,做到均衡施肥。
④通风排湿。七园遇雨后要及时打开园门,加快园内空气流动,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降低园内空气湿度,减轻因三七疫病造成的危害损失。
⑤荫棚透光均匀。应根据三七生长状况调节荫棚,调节后的荫棚透光率一般不能大于20%,当大于20%时三七植株的叶片将会造成日灼病,降低三七植株的抗性。
⑥七园管理。在发病较集中的4 -6月和8-10月,要勤查七园,一旦发现发病植株,要及时清除,病穴土壤用生石灰或l%硫酸铜溶液灭菌。秋季彻底清除病残体。清除病残体后及时进行化学防治。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或遇较强的降雨过后用瑞毒霉、乙磷铝、甲霜灵锰锌、杀毒矾等药剂,任选其中一种或两种混合,稀释500一800倍液进行喷施。
另外,也可用下列药剂中任何一种,每隔7 - 10天喷一次,连喷2次。
①50%安克可湿性粉剂2500 - 3000倍液。
②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2000 - 3000倍液。
③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
根部发病时采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灌根,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