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7月2日电(廖灿勇)六月,骄阳似火,暑气炎炎。但在丰都县三建乡石龙门村的花椒地里,随处可见采摘花椒的村民,欢声笑语,一派丰收忙碌的喜人景象,阵阵花椒清香随风扑鼻而来。
“现在正是花椒采摘的好时机,每天这么忙碌着,心里可高兴呢!”6月16日上午,村民罗世忠一边忙碌剪花椒一边说,“换做几年前,70多岁的我也只能留守在家里带带孩子,除了务农,基本没有额外收入,日子尽管清闲,却过得拮据。”
罗世忠家是该村三组的贫困户。他笑着告诉记者,今年是花椒丰收年,花椒亩产量比去年增加近三成,收购价从去年的4.5元/斤上涨到6.3元/斤,收入也将增长近50%,同时外来的花椒老板还进村统一收购,村民足不出户就可将当天采摘的鲜花椒全部卖出并拿到现钱。“我家现在就已陆续卖了三四次了,每次都有1000多元的收入。”
花椒丰收了,村民笑了。“这笑声,包含着村民对种植花椒产业带来的甜头,更包含着对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三建乡脱贫攻坚指挥部驻乡工作队成员、石龙门村第一书记王佐说。
“保姆”服务种植花椒1000亩
地处重庆市武陵山连片贫困地区的石龙门村,位于三建乡双鹰河流域,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呈山地地形分布于双鹰河两岸,山高坡陡,交通闭塞,土壤以黏土为主,全村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红薯为主,是三建乡的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村里的青壮年不甘心守着穷山恶水苦一辈子,纷纷外出务工闯荡,占全村劳动力80.5%,留守在家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和少部分妇女儿童。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成为当地干部群众共同的心声。2009年,三建乡围绕农业增效、农户增收主题,因地制宜,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广起花椒种植。“花椒抗旱耐瘠,只要有点土就能扎根生长,可以在山坡浅土地上种植。”原石龙门村包村联系的乡党委委员高秀珍说,如果栽上花椒树,不仅有经济效益,还可以保持水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兼具。
“石龙门村有种植花椒的优势条件,何不借地生财?”思路决定出路,高秀珍随后就进村入户进行宣传动员,引导大家种植花椒。但好事开头难,习惯了传统农业耕作村民都不愿接受,认为是“瞎折腾”,一下让高秀珍陷入两难。
怎么办?“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高秀珍决定从村级党员干部和人大代表着手,倡导他们带头示范。随后,年过六旬的老支书罗昌吉种植了5亩花椒,成为村里“吃螃蟹”第一人;人大代表、现任村支书罗世宽种植面积达到20亩,成为种植大户;一组老党员罗世芳种植花椒10亩,村委会副主任罗世亲自并带动10户农户种植……
在党员干部和人大代表的示范引领下,其他村民也开始效仿逐步跟上,纷纷种植起了花椒。期间,高秀珍先后三次带领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骨干,到全国花椒种植基地重庆市江津区学习考察取经;在花椒树苗栽下后,她积极联系县农委技术员及其他乡镇“土专家”到地里现场指导,手把手地解决村民反映的各类技术难题;在花椒剪枝、施肥、喷药、除草等各个管护时段,又亲自到地里挨家挨户检查管护情况,联系技术人员上门提供技术支持;在花椒成熟采摘后,将各户分散的花椒收集起来集中运输、集中销售……
“保姆式”的服务打消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松开了大家的手脚。目前,全村种植花椒总面积已达1000亩,种植户150余户。
“摇钱树”让村民尝到甜头
“随着越来越多村民尝试种植花椒,村民对这一产业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激情高涨,从当初‘要我种’转变为了现在的‘我要种’,个个都成了种植能手。”村支部书记罗世宽说。
据介绍,在种植过程中,村民暗自较劲、比学赶超,默默关注哪家的花椒树长势好、哪家的花椒产量高、哪家的花椒不生病。村民小组之间学习交流也更多了,3组村民主动下山手把手教1组村民修枝整形,1组村民自发上山到3、4组学习花椒采摘技术,邻里亲戚、熟人朋友之间走家串门拉家常时,花椒技术心得也成了主要的谈资。
现在,每逢花椒施肥、剪枝、喷药等管护重点时段,村民“赶场”购买最多的是花椒肥料和农药,特别是村里每次集中发放花椒种苗时,村民更是争先恐后地“哄抢”,并第一时间栽到地里;外来技术人员进村指导技术时,大家奔走相告,集体邀请技术员到地里现场指导,一起观摩讨论。
村民的这种激情何来?“源于一棵棵花椒树变成了村民眼中的‘摇钱树’,让他们尝到了甜头。”罗世宽告诉记者,村民种植的花椒从2013年就开始投产见效了,此后逐年进入稳步增产阶段,增加了村民产业收入。
如贫困户刘华英种植了10亩花椒,2017年就收入4000元;贫困户黄桂香种植花椒2亩,2017年收入了4000多元。而种植大户罗海银,更是结合本组高海拔这一特殊条件,从云南昭通引进适宜在高海拔地区生长的花椒品种,并将种苗无偿分享给10户农户,实现了花椒品种改良,并通过有机肥同化肥相结合的施肥方法,将花椒单产提高了近两成。“我家种植的20亩花椒,每年收入也在3万元以上。”
事实也是如此。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种植花椒让村民看到了脱贫增收的希望:2017年全村花椒总产量达30吨、产值27万元,今年总产量预计可达35吨、产值40万元;在150余户种植户中,有稳定收益的30户,5亩以上的10户,年产值万元以上由5户。“目前,全村75户建卡贫困户中,30户已种植花椒,15户获得稳定产业收益,每年户均增收2000元。”
规模发展铺牢小康路
石龙门村花椒产业的逐渐成形,让村民找到了脱贫增收致富的路子,特别是随着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对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持续加力,产业项目、资金和资源不断在村落地,产业发展向集约化经营管理迈进,更是让村民看到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希望。
“该村花椒产业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收益,但发展速度缓慢,椒农分散经营、缺乏组织,单产不高、规模有限,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缺乏后续发展动力。”在王佐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持续增效增收,必须争取项目支持,完善产业配套,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生产经营道路。
事实上,驻乡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并已经或正在积极争取各方帮扶资源。如,争取县农委牵头实施的花椒种植基地项目,目前已在该村落地施工,项目投资190万元,将新建蓄水池19口、产业路4.5公里、灌溉水管7300米,同时投资12万元的花椒加工烘房也于今年6月底完工;定点帮扶单位重庆市供水管理处已划拨花椒产业帮扶资金15万元,将在未来三年每年为石龙门村提供花椒种苗2万株,定期发放肥料、农药等帮扶物资。“这些项目建成后,全村花椒灌溉、作业便道等硬件设施将得到根本改观,鲜花椒经初加工后卖价更高、销路更广,农户收益将大大增加。”
“良好的产业基础也吸引了主城客商前来考察投资。”罗世宽说,特别是在驻乡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重庆橄榄枝志愿服中心部分退伍军人志愿者业主,自愿主动进村进行对接,围绕农村“三变”改革思路优化合作模式,和村集体、农户捆绑式合作开发建设花椒项目,目前已达成初步意向。
根据初步意向:业主出资、村民流转土地、村集体以基础设施折资,三方入股组建花椒产业开发公司,按约定比例进行收益分成;先期流转600亩土地建设花椒种植示范园,统一管护、经营、销售,稳定投产后继续扩大规模,逐步将全村花椒产业全部纳入集中经营,打造完整的花椒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
“为发挥该项目产业扶贫带动作用,目前我们正在鼓励引导全村建卡贫困户,以产业扶持资金入股项目经营,同项目建立利益链接,享受资产收益扶贫成果。”谈到该村花椒产业前景,罗世宽眼神坚定、信心满满,“到2020年,全村花椒种植规模将达到1500亩,加之发展林下养殖,产业效益将至少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