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菌核病](http://img2.shancun.net/201811/29/173922521.jpg)
【向日葵菌核病为害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造成茎秆、茎基、花盘及种仁腐烂。常见的有根腐型、茎腐型、叶腐型、花腐型4种症状,其中根腐型、花腐型受害重。根腐型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苗期染病时幼芽和胚根生水浸状褐色斑,扩展后腐烂,幼苗不能出土或虽能出土,但随病斑扩展萎蔫而死。成株期染病根或茎基部产生褐色病斑,逐渐扩展到根的其它部位和茎,后向上或左右扩展,长可达1m,有同心轮纹,潮湿时病部长出白色菌丝和鼠粪状菌核,重病株萎蔫枯死,组织腐朽易断,内部有黑色菌核。茎腐型主要发生在茎的中上部,初生椭圆形褐色斑,后扩展,病斑中央浅褐色具同心轮纹,病部以上叶片萎蔫,病斑表面很少形成菌核。叶腐型病斑褐色椭圆形,稍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迅速蔓延至全叶,天气干燥时病斑从中间裂开穿孔或脱落。花腐型初在花盘背面生褐色水渍状圆形斑,扩展后可达全花盘,组织变软腐烂,湿度大时长出白色菌丝,菌丝穿过花盘在籽实之间蔓延,最后形成网状黑色菌核,花盘内外均可见到大小不等的黑色菌核,果实不能成熟。
【向日葵菌核病病 原】: 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称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绒毛状白色,菌核初期白色渐变为浅灰绿色或灰黑色,形状各异。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子囊盘褐色,圆形,大小4~9mm。盘内列生子囊和侧丝。子囊棍棒形,无色,大小108~135×9~10(μm),内生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10.2~15.3×4.6~7.0(μm)。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单胞。
【向日葵菌核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核在土壤内,病残体中及种子问越冬。翌年气温回升至5℃以上,土壤潮湿,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成熟由子囊内弹射出去,借气流传播,遇向日葵萌发侵入寄主。种子上的越冬病菌可直接为害幼苗。菌核上长出菌丝也可侵染茎基部引起腐烂。病菌生长温限0~37℃.最适温度25℃。菌核形成温限5~30℃,最适15℃,菌核经3~4月休眼期,从菌核上产生子囊盘。形成子囊盘温限5~20℃,最适10℃。菌核埋入土中7cm以上很难萌发。子囊孢子萌发温限0~35℃,5~10℃萌发最快,该菌能侵染41科200余种植物。春季低温、多雨茎腐重,花期多雨盘腐重。适当晚播,错开雨季发病轻。连作田土壤中菌核量大,病害重。
【向日葵菌核病防治方法】:
(1)与禾本科作物实行5~6年轮作。
(2)将地面上菌核翻入深土中使其不能萌发。
(3)种植耐病品种如龙葵杂1号、Ro-924等。
(4)清除田间病残体,发现病株拔除并烧毁。
(5)适当晚播,增施磷钾肥。
(6)种子处理用35~37℃温水浸种7~8分钟并不断搅动,菌核吸水下沉,捞出上层种子晒干。种子内带菌采用58~60℃恒温浸种10~20分钟灭菌。
(7)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0.32%的50%腐霉利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拌种。花盘期喷洒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或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重点保护花盘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