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与危害】桃球蜡蚧的寄主植物除桃、杏、李、樱桃等核果类果树外,还有山楂、苹果、梨等果树和部分林木树种。以成虫、若虫、幼虫为害枝条,可造成枝条衰弱,为害严重时枝条死亡。该虫分布于河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天津、北京等省、直辖市。
【危害症状】:幼虫孵化后转移到叶片上为害,落叶前又转回枝条上为害。以成虫、若虫和幼虫为害枝干,受害枝条表现衰弱、叶片小、芽子瘦小干瘪,严重时造成枝条枯死。
【形态特征】雌成介壳:近关球形或馒头形,体背密布一层白蜡粉。初期体壁较软,黄褐色,中后期体色渐变深褐或枣红色。体长约6.7毫米,宽约6毫米,高约5毫米,背中央两侧有两纵行较大的凹下刻点,每行5~6个。排列较整齐因此形成放射状3条纵隆起。口器较小,喙1节,触角7节,其中第3节最长,足细小。雄虫介壳:长扁圆形,单层,由蜡质层和蜡毛构成,表面呈毛毡状。后半部表面无折缝,壳下虫体淡棕红色,头部黑色,眼4对黑色。触角10节,第4节最长,中胸盾片黑色。前翅近卵圆形,白色,前脉区微红,后翅具2条翅钩,复部背面可见8节,腹末端着生淡紫色性刺,其基部两侧各有一条白色蜡毛。卵:淡桔红色,卵圆形,背面隆起,腹面稍凹陷,近孵化时出现2个红色眼点。若虫:初孵若虫桔红色,体扁平,长椭圆形,背中线暗灰色,两侧为黄白色。后期背中央纵轴稍隆起,体周缘有若干细横皱纹,体壁软,表面覆盖蜡层且呈现规则的龟袭,并附有少量白色蜡丝。雄性若虫褐色,体背覆盖蜡层较厚,不呈龟裂并附有大量蜡丝呈毛毯状。雄性蛹:长卵形,体背隆起,头、胸淡黑褐色,翅芽及腹部淡褐色。
【发生规律】在北方一年一代,以2龄若虫在枝条上越冬,几个或几十个常群集一处,在枝条表面或芽腋间,次年一般不再转移。3月上旬取食为害,3月末开始发育,3月底4月初雌雄虫体发生区别。雌性若虫发育膨大时将越冬蜡层涨裂,仍附于体背中央。4月中旬蜕一次皮后变为成虫,虫体迅速膨大成近球形,4月中旬雄虫羽化后即交尾,交尾后雄虫即死亡。4月下旬体壁硬化,并开始产卵于腹面的卵室内,每雌产卵800~3000粒,平均2500粒。卵5月中旬开始孵化,下旬为孵化盛期。若虫孵出后即钻出,沿枝条爬行拆散,多数爬至叶背固着为害。发育缓慢,体背分泌有薄蜡层,10月间爬回枝条上寻找适宜部位固定越冬。离叶前蜕一次皮变为2龄若虫。若虫抗寒力很强。越冬死亡率约30%。
【防治方法】
(1)发芽前喷5度石硫合剂或50%柴油乳剂,3.5%煤焦油乳剂,合成洗衣粉200倍液,95%机油乳剂400~600倍液,20号石油乳剂80~100倍液。
(2)幼虫孵化后转移到叶片上为害时(5月中下旬)喷药防治,可喷25%亚胺硫磷500~6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40%速扑杀乳油1500~2000倍液,增效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加敌敌畏缩000倍液,效果较好。也可喷0.3~0.5度石硫合剂。
(3)雌成虫虫体迅速膨大期人工刷除虫体。
(4)结合冬季修剪,剪除越冬成虫。
(5)保护利用天敌,黑绿红瓢虫一生可捕食2000余头介壳虫,若发现枝条上有许多灰白色纺锤形、体背中央有两列黑刺的幼虫和瓢虫成虫时,可不用药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