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勤劳肯干没有脱不了的贫
——记新疆麦盖提县托万哈迪勒克村党支部书记黄英杰
本报记者 刘昊
横平竖直的村村通柏油路将新疆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托万哈迪勒克村(以下简称托村)206户村民有序地连接起来,路两边是太阳能路灯,两旁是政府投资补助建设的红顶土色墙体安居房。每到晚饭后,在村广场上,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便开始载歌载舞……
近日,记者来到托村采访,村干部艾木尔·买买提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时,托村很多村民住的是低矮的土坯房子,南疆地区地震多,这种房子不抗震;村里都是土路,晴天浮土埋脚脖,雨天两脚泥。如今的大变样,都是在黄英杰2008年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用短短5年时间造就的:村民在他带领下走出了一条包括种植棉花核桃、特色养殖、庭院经济和劳务输出的多元化致富路子。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0016元。正如麦盖提县组织部副部长袁阿龙所说,只要选好带头人,农村就会旧貌换新颜。
带头发家致富不忘回报众乡亲
1990年,17岁的黄英杰跟随亲戚从四川农村来到新疆打工,却没有如期领到工钱。为了生存,他来到一家磨面坊打工,在勤快苦干的同时,为解决沟通问题,黄英杰跟着老板和当地老乡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川味维吾尔语。1992年,一位来磨面坊加工面粉的维吾尔族大哥介绍黄英杰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上的托村包地种棉花。“刚到村子里,我没地方住,也没吃的,乡亲们就经常给我送点儿吃的,村民还给我提供了两间空房子。从此,我就把这个村子当成了家,开始了新生活,是老乡们帮我站稳了脚跟。”黄英杰说,“要想生活下去,就得种地劳动。”
让黄英杰难忘的是当地老乡给予他的无私帮助。在村民的帮助下,黄英杰承包了80亩撂荒地,村委会同意他前期不用交承包费,等他挣上钱再交;老乡还教他如何种棉花,如何管理,生产工具、运输车等随时供他使用;更让黄英杰铭记的是,老党员买买提·吾守尔帮他从银行贷款1600元,这笔钱成了他发家致富的启动资金。
黄英杰没让当地老乡失望,勤奋好学的他两年后就成了当地植棉高手,他引进的节水滴灌等新技术,更是让当地老乡受益无穷。黄英杰天天待在地里,辛勤劳动,靠多种经营很快走上了致富路。
为解决运输问题,2006年黄英杰将原本准备盖房子的钱全部拿出来,还向亲戚借了一部分,买了一辆东风104大马力和一辆504中型拖拉机。谁家有需要,黄英杰就直接开拖拉机去帮忙,对家庭困难的农户,只收油费不收工钱,对一般的农户,啥时候有钱啥时候给钱,没钱他也从来不去上门讨账。
2007年,黄英杰发现由于很多村民害怕有风险,舍不得投入,种棉花不施化肥,只打叶面肥,亩产较低。他就利用晚上时间,带着党员干部到群众家里做思想工作,带着他们到自己的地里看,现场施教、现场培训农民。大部分村民听了他的讲解都很赞同,看到还有一小部分村民半信半疑,黄英杰对他们说:“今年你们的化肥我来买,如果效益好,你们把化肥钱还给我,如果效益不好,我也不向你们要了。”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家家户户都在棉花地里施起了化肥。2007年,托万哈迪勒克村棉花亩产由原来的200公斤增加到260公斤,亩均收入提高了30%,村民们尝到了科学种植的甜头,对他更加信任了。
调整产业结构带领村民致富
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如何改变村容村貌、帮助村里的贫困户脱贫致富成了黄英杰天天思索的事。
“土豆该收了,等赶巴扎时你把左邻右舍的土豆收了在一起卖,不要坐等菜贩子上门收,不但收的价格低,那些菜贩子再卖给老百姓也不便宜。”在依明·库安的菜地里,黄英杰在地里扒出一颗土豆,看了看大小对他说。
土豆是当地老乡的主菜,而当地老乡以前却没有种植土豆的习惯。黄英杰调查了一下发现每家每户每月买菜都得花费300元左右,而当地老乡不会种土豆,黄英杰就从整地施肥铺地膜教起。依明·库安在黄英杰的指导下成了种菜能手,他种的菜不仅满足了自家需要,多余的还能出售。
住上了安居房的老乡院子都很大,黄英杰开始琢磨如何做好庭院经济这篇文章。他把庭院经济建设作为改善居住环境、节省生活开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按照“前院、中园、后圈”的模式,引导扶持低收入家庭发展庭院经济、精品果园、畜牧业。
2009年,黄英杰发现核桃市场需求量大,而且符合当地种植条件,于是积极向村民推广。一些村民担心地说,核桃3年后才挂果,能挣钱吗?为消解村民疑心,黄英杰对全村党员干部说,我打头,你们跟上,咱们一起干给群众看。于是,党员干部的核桃园成了村民的“示范园”,3年后开始挂果的核桃园亩均收入896元,村民们慢慢接受了发展核桃产业这一理念。为了把核桃产业做大做强,黄英杰自己在信用社贷款40万元搞核桃育苗,通过精心管理,核桃苗圃已达到600亩。通过示范引导,目前全村耕地总面积4825亩,仅核桃种植面积就达到了3800亩。
托万哈迪勒克村在2015年、2017年分两批脱贫了76户,目前还剩3户没有脱贫。“今年年底,准备建一个养鸡场,主要让这3家贫困户参与进来,大家一起致富。我相信只要勤劳肯干没有脱不了的贫。”黄英杰说。
争做乡村文明的“扛旗手”
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要依托重点人群抓好示范带动,让文明新风融入农村生产生活。“通过国家的一系列扶贫政策,群众的生活提高了,就要抓乡村文明建设,既让村民口袋里‘鼓囊囊’,又让他们思想上‘亮堂堂’。”在黄英杰看来,农村文艺队就是要依托的“重要力量”。为此,黄英杰结合本地“刀郎农民画之乡”文化优势,相继开展了培养文化带头人、组建文化队伍、开展文艺演出、配套文体设施、建设文艺场地“五大工程”,软硬双修,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抵制极端思想、增进民族团结。现在青年人都自觉剃去了大胡须,妇女主动揭掉了面纱,村里连续5年没有发生非法宗教活动、没有发生上访事件。
为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文明村风,黄英杰抓住春节、“五一”、“七一”、肉孜节等重大节假日,广泛开展“迎新春送春联”“我到你家吃饺子,你到我家吃馓子”“一起吃团结饭”等活动,并组织文艺汇演、农民画比赛、农民运动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帮助村民开拓视野、转变观念,激发他们对现代文明生活的追求。
“村官不大,但一言一行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只要干部有正气,乡亲们才服气。”农村是鸡毛蒜皮无小事,在解决群众问题上,黄英杰坚持“一碗水端平”甚至“心眼偏向群众”。管水、分水是“大事”,就是要让群众先浇,党员干部后浇,而黄英杰却是最后一个;发放扶贫资金,落实惠农政策更是“大事”,黄英杰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看实情,征求意见,保证让最需要的人先得实惠。建设法治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凡是涉及到群众利益的事,他都是严格按照民主议事程序,及时公示公开,确保公平公正。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各类补贴资金260万元,他都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群众满意地说:“黄书记办事儿,我们放心!”
黄英杰以点滴行动和真抓实干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作为党员和村党支部书记他用赤诚和奉献架起了为民服务的连心桥,筑起了民族团结的奠基石,铺出了一条凝心聚力的阳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