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是在许多重要农作物上发生普遍、危害严重,较难防治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子囊菌亚门白粉病目的真菌均能引发白粉病,病原物种类很多。该类病菌在温度到10-30℃分生孢子均可萌发,对湿度要求不高,正常情况下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因此造成了作物一个生长季节能反复多次受到侵染,一旦发生很快暴发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大棚温室种植环境下,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当前,国内在白粉病上登记的单剂有粉锈宁、醚菌酯、氟硅唑、苯醚甲环唑、腈菌唑等26个品种,复配品种有109个。这些药剂的不断推出至少说明了两点:
(1)白粉病防治史是一个药剂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历史,抗性发展快使许多优秀的杀菌剂丧失应用价值。
(2)说明这许多药剂都有各自局限性,没有哪一个是为广大经销商和农民朋友所普遍接受和在各种作物上都能安全有效地使用。
国内白粉病防治药剂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硫磺、石硫合剂、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无机硫和其它广谱杀菌剂为代表,对白粉病用量大,防效基本在60%左右;该类药剂对白粉病几乎无治疗效果,主要用于发病前保护,同时硫制剂对许多蔬菜瓜果敏感不能使用。
第二阶段:以三唑酮(粉锈宁)、腈菌唑、烯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硅唑等为代表的三唑系列杀菌剂,比第一代杀菌剂对白粉病的活性有较大提高。但该类化合物对病菌作用位点单一。病菌对该类药剂有交互抗性。同时该类化合物对植物有刺激性,用量稍大就会抑制植物生长,降低产量。该类药剂防效基本在70-80%,效果一般。
第三阶段:以进口醚菌酯为代表的新化合物种类,作用机理独特,作用位点较多,对白粉病专治性较高、效果可达到90%以上;不过由于国内近几年来长期连续使用,已产生明显抗药性,效果有所下降,同时进口药剂成本太高。对中国农民来说难以接受。
由于以上种种因素限制,如何有效防治白粉病成了农民很头疼的问题,极大影响了农业的增产增收。我公司一直坚信:一个能得到农民朋友认可的好产品应该是高效、安全、经济三点兼备的,为了解决农民朋友的实际问题,我公司经过全面深入的市场调查,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筛选和试验研究,终于成功推出了专治白粉病的全新化合物乙嘧酚,经过全国各地的种植大户示范使用,所到之处反响特别热烈。它是当前最优秀的白粉病防治专用药剂,效果达到进口产品“翠贝”的水平,这是来自田间地头种植前线的农民朋友的评价和心声。
乙嘧酚开发的市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高效全新化合物、全新作用机理、保护内吸治疗铲除、专治白粉病,推荐剂量下防效达到90%以上。
(2)对作物高度安全,能促进作物生长,不存在其他产品引起的抑制生长发育、叶片果实畸形、结实率下降、药害等各种安全问题。本品对娇嫩的草莓依然安全。
(3)经济投入产出比高,进口产品质量,低于进口的价格。不仅是保产,还能增收。
优良性能:
1、成分新颖独特
乙嘧酚的结构新颖独特,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化合物,它最早由英国的ICI公司于1968年开发成功,在欧洲及其它国家一直作为防治白粉病的当家品种使用至今。
从乙嘧酚的分子结构看,它是一个杂环类杀菌剂,杂环杀菌剂是当前化学农药的开发热点,尤其是含有氮原子的杂环化合物。杂环类化合物有四个明显的优点:
第一个优点是对人畜等温血动物毒性低;对鸟类、鱼类比较安全;
第二个优点是药效好,特别是对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杀灭效果好;
第三个优点是用量少;
第四个优点是在环境中容易降解,有些还有促进作物生长的作用。
2、药效优良
经二年五地山东、江西、湖南、北京、浙江试验,25%乙嘧酚悬浮剂800-1000倍液处理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效果显著,在病害发生初期喷施,每隔7天一次,连喷2-3次,可有效控制黄瓜白粉病的发生,对黄瓜生长安全,从2005年开始,乙嘧酚在上海、浙江、海南、云南、广东、东北等地,在各种作物及花卉上进行了示范推广,结果表明,乙嘧酚对于防治蔬菜、水果和花卉白粉病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防治效果。
在上海,25%乙嘧酚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乙嘧酚的1000倍液、800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0.47%和92.12%。在浙江绍兴等地,25%乙嘧酚用于防治草莓白粉病,它的1000倍液、800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1.52%和93.86%。在云南等地,25%乙嘧酚用于防治甜瓜白粉病,它的1000倍液、800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0.17%和93.75%。
乙嘧酚,除了对农作物、花卉白粉病有特效外,对豆类的锈病、赤斑病、香蕉的叶斑病等病害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作用机理独特
乙嘧酚对各种作物白粉病药效非常好,主要是由它的特殊的作用机理所决定的。首先,乙嘧酚与病原菌接触以后,无论对菌丝体、分生孢子,还是受精丝,都有非常强的杀灭效果,并且能够强力抑制孢子的形成,阻断病菌再次侵染的来源和途径。同一般杀菌剂只能杀灭病原菌孢子不同,乙嘧酚对白粉病的作用位点很多,因此,乙嘧酚的杀菌效果更加全面,更加彻底。其次,乙嘧酚具有保护和治疗功能。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乙嘧酚,能够保护未发病作物不受白粉病菌的侵染。对于已经发病的作物,乙嘧酚能够起很好地治疗作用,能够铲除已经侵入植物体内的病菌,能够明显抑制病菌的扩展。
4、内吸性能优良
乙嘧酚具有非常优良的内吸传导性能,能通过叶片和根吸收,产生内吸保护作用。乙嘧酚作拌种处理时,有效成分可以随植株的传导经根部吸收,扩散到植株的各个部位,从而起到保护整株作物的目的。如果将乙嘧酚喷洒到叶部,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叶片吸收传导到新叶,防止病害蔓延到新叶,
因而乙嘧酚在整个生长期中都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
5、安全性好
以往在防治草莓白粉病的过程中,经常有农民反映在使用苯醚甲环唑以后,生长中后期的植株有矮化的现象发生;使用氟硅唑防治草莓白粉病以后,田间畸形果数量明显增加。而使用25%乙嘧酚水悬浮剂,对草莓生长没有任何不良影响,施药后植株生长正常。
在黄瓜白粉病的防治中,大家熟悉的粉锈宁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在《农技推广服务》、《蔬菜》中,蔬菜专家就明确指出:粉锈宁不能在瓜类蔬菜上使用,因为粉锈宁会严重抑制瓜类生长,使用后30天之内瓜类生长特别缓慢,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乙嘧酚不仅对作物安全,对蜜蜂等田间昆虫和天敌等生物活动也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25%乙嘧酚水悬浮剂在各省通过连续三年的应用,没有发现一起由此引发的畸形果、矮化等报告。乙嘧酚在安全性方面可以让用户完全放心。
在2006年5月召开的乙嘧酚应用技术现场会上,各地专家对乙嘧酚的安全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6、不容易产生抗药性
乙嘧酚的药效好,与常规药剂如三唑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明显不同,国内首次使用,没有交互抗性。
乙嘧酚在国外使用30多年后,它的抗性表现一直很低。
7、促进作物生长
乙嘧酚能够比较明显地促进作物生长。在使用乙嘧酚后,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田间农作物叶片叶色浓绿,光滑,厚大。这主要是乙嘧酚分子结构的杂环中含有氮原子,有利于光合作用积累营养物质,能够显著促进作物生长,特别是能够显著促进果实的增产;而且,使用乙嘧酚后,果实的卖相非常好。
乙嘧酚的药液能够被叶片完全吸收,不留下任何表面残留。
这个现象一方面说明乙嘧酚悬浮剂的主要指标之一的悬浮率相当过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生产中使用25%乙嘧酚悬浮剂对减少农产品的表面农药残留具有现实意义。
防治技术:
草莓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重要病害之一。在草莓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苗期染病造成秧苗素质下降,移植后不易成活;果实染病后严重影响草莓品质,导致成品率下降。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迅速发展,蔓延成灾,损失严重。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并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以后病斑逐步扩大并在叶片背面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可布满整张叶片;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随着病情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质量,并失去商品价值。
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80%以上,保护地草莓白粉病常年发病盛期在2月下旬至5月上旬与10下旬至12月。草莓发病敏感生育期为坐果期至采收后期,发病潜育期为5-10天。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的草莓发病早,危害时间长,受害重。载植密度过大,管理粗放、通风透光条件差,植株长势弱等,易导致白粉病的加重发生。草莓生长期间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发病加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不同的草莓品种对白粉病抗性有较大差异。(2)加强栽培管理。栽前种后要清洁苗地;草莓生长期间应及时摘除病残老叶和病果,并集中销毁;要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雨后及时排水,加强肥水管理,培育健壮植株。(3)杀菌剂防治。露地草莓开花前的花茎抽生期和保护地栽培的10-11月和翌春3-5月是预防关键时期。在发病初期,选用25%乙嘧酚悬浮剂1000倍液,在发病中心及周围重点喷施,每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