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灭钉螺? 【常见问题】如何消灭钉螺? 【专家解答】钉螺是我国的血吸虫的媒介宿主,没有钉螺,血吸虫病就无法传播。从血吸虫的生活史来看,钻入钉螺体内的一条血吸虫毛蚴,经过无性繁殖就有成千上万条尾蚴释放出来,钉螺在血吸虫病的流行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一个疫区,如果只治疗血吸虫病人,不消灭易感地带的钉螺,那么,已经治好的病人因生产生活需要又去接触疫水,势必会造成感染。因此,要想消灭血吸虫病,就必须消灭钉螺。 灭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应根据人力、财力情况,认真做好规划。灭螺时要坚持先上游,后下游,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灭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重点消灭居民点附近人畜常到的易感地带的钉螺的原则,并尽可能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彻底改造钉螺的孽生环境。 环境改造灭螺 钉螺的存活需要适当的水分,常年淹水或干旱的地带一般没有钉螺。草也是钉螺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没有草的地方也极少找到钉螺。所谓环境改造灭螺,就是用改变环境的方法使钉螺不能生存。 环境改造灭螺的重点是感染性钉螺密度较高,且人畜接触疫水频繁的高度危险地带,或已控制了血吸虫病的传播而残余钉螺面积较大,用药物灭螺效果不佳的地区,或在阻断传播的地区,为巩固灭螺成效,达到一劳永逸地消灭钉螺。 在进行环境改造灭螺时,应查清当地钉螺分布的范围及源头,结合钉螺的分布和人畜感染的情况,全面规划,并制定相应的环境改造方案。做到建好一个环境改造工程,消灭一大片钉螺,保护一大批居民的健康。 环境改造灭螺的原则是因地制宜。若能结合生产进行,既能消灭钉螺,又可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 环境改造灭落主要有垦种灭螺,结合水利、水产养殖水淹灭螺,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土埋灭螺和水改旱灭螺等几种方法。此外,还有结合农活,如铲草、积肥、除虫等消灭钉螺。结合田间施肥灭螺等。 用药物消灭钉螺 药物灭螺是使用对钉螺有毒的化学药物杀死钉螺的方法。药物灭螺的特点是省工、省时、见效快,可以反复使用。 在易感地带使用药物灭螺,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急性感染的发生。药物灭螺结合人畜同步化疗已经成为加速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和巩固已经取得的防治成果的有效措施,但药物灭螺代价高,最好以环境改造为主,辅以药物灭螺。 灭螺常用药物与使用方法 目前常用的灭螺药物主要有氯硝柳胺、五氯酚钠和溴乙酰胺。 氯硝柳胺为棕色可湿性粉剂,无特殊气味,对皮肤无刺激,对人畜度性低,不损害农作物,可直接加水稀释应用。该药杀螺效力大,持效长,但作用缓慢,故施药后有钉螺上爬现象,杀螺剂量对螺卵和尾蚴也有杀死作用,极小浓度即可杀死尾蚴。为防止钉螺上爬,可与五氯酚钠合用。浸杀法用药量为每立方米水2克药。河岸沿边浸杀法为每米岸长用药2克撒布,然后铲下岸边有螺草土,堆积岸边水下。喷洒法为每平方米用药2克。本药对鱼类毒性大,故不可在鱼塘内使用。 五氯酚钠虽然也有很好的灭螺效果,但因污染环境,已逐步被淘汰。 溴乙酰胺灭螺作用强,对鱼类毒性低,易溶于水,使用方便。使用于养鱼水域及湖沼地区灭螺,但价格较贵,目前尚未大量生产。 药物灭螺常用的施药方法一是浸杀法,适用于能控制水位和水量的沟、渠、田、塘。有些有螺洲滩可以分级作埂,然后灌水、施药,稳定水位3天以上。二是喷洒法,该法应用比较普遍,在不能用浸杀法的环境均可采用。用喷雾器按用药量喷洒有螺环境,要多次喷洒,不留死角。三为铲草皮沿边药浸法,将灭螺药物按用药量撒布于河岸或沟边水线上1~2尺的范围内,把水线上有螺土连同药物一起铲入水中。 药物灭螺注意事项 做好施药人员的防护工作,确保施药人员的安全。 药物灭螺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灭螺药物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包括用药量的计算、适用环境和操作程序等,在现场灭螺时要严格按照规定剂量和操作程序施药。 因时、因地制宜,采用合适的灭螺方法。在水位稳定、水体又不很深的有螺环境,应尽量采用浸杀法灭螺。 在药物灭螺时要注意天气和气温的变化。由于一般的杀螺药的杀螺作用都与温度和饿钉螺接触药液的时间有关系,因此,药物灭螺时,气温最好在20°C以上。在大雨或暴雨前不宜施药,以免药液流失,不仅影响灭螺效果,而且还会造成公害。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药液流入鱼塘和河道,洲滩灭螺后2周内禁止耕牛在灭螺滩放牧,以防药物毒害家畜、鱼类和农作物。 必须做好灭螺现场的保护工作,防止灭螺堤坝被人开挖,或浸杀沟渠被人破坝放水。 加强灭螺药物的保管工作。山村网小编豆豆为探索钉螺的你整理了《如何消灭钉螺? 钉螺的资料》。 【资料补充】钉螺属软体动物,有雌、雄之分,水陆两栖,活跃于15~20℃度的气温,主要靠吃藻类而生存,多孳生于水分充足、有机物丰富、杂草丛生、潮湿荫蔽的灌溉沟或河边浅滩;通常生活在水线上下,冬季随气温下降深入地面下数厘米蛰伏越冬。钉螺也可在地面生活,但活动范围有限,速度缓慢。钉螺的活动范围并不大,但可随水流漂到很远的地方,也可附着在杂草或其他漂浮物上而扩散到远处。人们穿的草鞋、牛蹄间隙、打水草或移种水生植物(如芦苇、茭白等)、运送鱼苗等也能使钉螺扩散。钉螺扩散后,遇到适合的环境便“安家落户”、孳生繁殖,形成新的钉螺孳生地。钉螺的寿命一般为1年,有的钉螺可存活2-3年,甚至超过5年。感染了血吸虫毛蚴的钉螺叫“感染螺”,感染螺的寿命一般不到1年,最长也可存活2年多。 钉螺 - 生活习性 钉螺是能够水陆两栖的螺类。幼体多喜欢生活在水中,成体一般喜欢生活在水线以上潮湿地带的草丛中。 孳生环境 湖沼型: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的长江沿岸和湖泊周围,存在着大片冬陆夏水的洲滩,以及珠江下游小片地区。钉螺分布面积大多生活于湖沼沿岸带的湖汊、洲滩、草滩,江河沿岸的芦苇滩等处,这类地区孳生的钉螺贝壳大而厚,壳面纵肋粗大;呈片状分布。 水网型: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带。水系有河道及灌溉沟组成,纵横交错,密如蛛网。钉螺沿河岸分布,多栖息于水线上、下各1米范围内的湖堤岸上。但水中钉螺多沿水线孳生于河流、灌溉沟渠等处,在水田、池塘中极少发现。在这类地区孳生的钉螺贝壳较厚,壳面有较细的纵肋; 山丘型:主要分布于中国四川、云南、广西、福建、台湾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山区。钉螺按水系分布,分布广、环境复杂,钉螺主要生产于河道、稻田中,有些地区的山坡草地上也有,这些地方的钉螺贝壳较薄,壳面光滑无纵肋。 繁殖季节 钉螺为雌雄异体,卵生。整年都可进行交配,以春季交配者最多,秋季次之。从11月到次年7月都可产卵,但以3—5月产卵最多。卵产于潮湿的泥土中,在适宜的温度下(16—23℃)不到一个月幼体即可孵出。孵出的幼体在食物丰富,气温适宜的情况下,两个月即发育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