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炭疽叶枯病是近年来在苹果上发生的一种新的病害,自2011年被发现以来,已在陕西、山东、山西、甘肃、河南、等苹果主产省有大面积发病。该病的突出特点是病原菌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强,环境条件合适的情况下,2~3天即可使全树叶片干枯脱落,一旦发病,会严重削弱树势,甚至造成二次开花,影响第二年产量,给果业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现将该病的主要特点、发病规律及防治对策总结如下。
一、炭疽叶枯病主要症状
苹果炭疽叶枯病症状为:
幼叶感病,叶面初为红色至黄褐色或红褐色小点,略凹陷,不规则。
老叶感病,初为淡褐色或黑色小点,随病斑扩展,病斑呈黄褐色、红褐色或深褐色,有时由内向外颜色深浅不一,呈轮纹状,病斑周围常有不规则红褐色、深褐色晕圈,呈放射状。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1~2天即可使整个叶片变黑坏死;严重者叶片迅速失水变褐、焦枯,直至脱落。
当环境条件不适宜时,病斑停止扩展,在叶片上形成大小不等的枯死斑,病斑周围的健康组织随后变黄,病重叶片很快脱落;病斑在叶片背面为褐色,病斑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也可能连片形成不规则形状。病菌侵染果实后,初期为红褐色小点,后期形成直径2-3mm的圆形或近圆形红褐色斑,病斑凹陷,中央变为灰白色,周围有红色晕圈。
二、主要发病规律
苹果炭疽病菌主要在休眠芽和枝条上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僵果、干枝、果台和有虫害的枝上越冬。
5月份外界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病菌借雨水和昆虫传播,经皮孔和伤口侵入果实、叶片,病害发生流行时,首先形成中心病株,后逐渐向四周蔓延侵染。在田间可多次侵染,潜育期一般7天左右。
叶枯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温度为30℃;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温度为25℃;叶枯炭疽菌主要依靠雨水传播,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染也需要自由水或高湿环境,所以降雨是炭疽叶枯病发生的必要条件。
因此,6~8月份是苹果炭疽叶枯病最适宜发生的月份,此时气温在30℃左右,雨水充沛,能充分满足苹果叶枯炭疽菌的传播、侵染和发病条件,是病害发生的高峰期。
与褐斑病相比,炭疽叶枯病具有潜育期短、产孢量大、发病急、速度快、来势猛的特点,病斑上没有小黑点,发病多是树冠外围或上部新梢基部叶片先黄化脱落,逐渐向上向内发展,严重时全树叶片落光,仅剩果实。
不同品种对苹果炭疽叶枯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经调查,嘎拉、金冠、乔纳金、秦冠、华美、GS48等品种易感病,红富士、美国8号、藤牧一号等品种较抗病。地势低洼、土壤黏重的果园发病较重;施肥不足的果园发病早而重;用药间隔期长、果园通风透光差、树势衰弱、连年发生早期落叶病、腐烂病严重的果园发病重。
三、 炭疽叶枯病的综合防治
仅从化学药剂防治.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1、农业措施。冬季或早春,彻底清园,清理病虫枝果及落叶,刮除树干各种病原物,集中烧毁。追施有机肥,强化树体管理,提高对病害的抵御能能力;在做好冬剪的同时,加强夏季的修剪,以改善光照、合理负载为前提,及时疏除有碍通风透光的枝条,使田间通风透光良好;
修整灌排水设施,保证能及时灌水或排水,防止早期或雨期对果树造成生理为害。病害发生后要及时清除落叶和病果,带出果园外做灭菌处理。
2、 化学防治 根据青岛农业大学李保华教授研究结果,叶枯炭疽菌孢子的传播和侵染都离不雨水,降雨是病原侵染的必要条件,而且病菌孢子以直接侵染为主,侵染量大。
在所试验的内吸杀菌剂中,只有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在病菌侵染早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最高的防治效果仅67.8%;炭疽叶枯病的潜育期很短,在适宜条件下接种48小时后就能发病,绝大数病斑在4天显示症状。病原菌侵染后,既没有用药的时间,也没有理想的防治药剂。因此,炭疽叶枯病不适合采用在病原菌侵染后内吸治疗的防治措施,只能采取雨前喷药保护或定期喷药保护的措施。
根据近几年的试验结果,对炭疽叶枯病的防治,应该从苹果落花后的20天,就开始用药保护,直到9月中旬气温明显下降后结束。防治药剂以波尔多液为主,采用波尔多液与吡唑醚菌酯为主要有效成分的药剂,或肟菌·戊唑醇等药剂交替使用,一般情况下每15天左右1次,保证每次降雨前都有药剂保护叶片和枝条。同时,波尔多液不能用有机铜制剂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