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玉
掀开门帘,热气向外扑来,窑洞里竖立的两排木架上整齐地码着1000个纸盒子。盒子里饲养着黄粉虫,沙沙作响。屋里热,不透风,季家庄村村民赵青红时不时要到窑洞外透口气。
季家庄村是山西汾西县和平镇的下辖自然村,后与牛洼庄村合为行政村。地薄人稀,全村214户600多口人。村民以种玉米、棉花、小麦为生。祖辈靠天吃饭,贫穷渐渐弥漫了村庄。
沟壑把出村的山路变得曲折难行,仍没有阻止住赵青红走出去。多年前,他把10亩玉米地留给了家里人,外出打工,在太原的工地上挣到了一个月近3000元的工资。
2016年,山西省科技厅在汾西县定点扶贫,为邻近的和平村引进了优质蛋白饲料黄粉虫,并投资50万元与汾西县康瑞莱生物科技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年产300吨黄粉虫干虫加工基地。
邻村村民能在村里挣钱了。很快,闻讯的季家庄村不再平静,考察学习后,决定试验。乡政府鼓励村民利用闲置的窑洞饲养,为村民提供饲养技术培训和种虫,一个贫困户发放500个养殖纸盒。
消息也在外出务工村民中间不胫而走。去年5月,打工的赵青红辞掉工作回到了村里。“当年投资了近3万元,饲养了1000盘黄粉虫。烘干后以每斤16元的价格卖掉了2500斤。”他说,今年饲养量增加到了2000盘。
从无到有,季家庄村终于有了一份可以众人参与的产业,黄粉虫持续脱贫的作用也立竿见影。季家庄村有贫困户24户80口人,去年,村子实现了整村脱贫。
进村的山路还是曲曲折折,眼前的家乡依旧如故,但赵青红觉得回来是对的。“每天8点给黄粉虫浇水、喂麸皮、拣蛹,保持室内温度在30摄氏度左右,忙活到11点多。下午从3点再忙到7点。活轻松不说,挣得比工地上还要多。”他说,种地的同时兼顾了饲养,两不误。
政府提供养殖技术,企业负责收购销售,村民们纷纷与康瑞莱生物科技贸易有限公司签订了黄粉虫回收协议,不再担心养得出卖不出。
今年3月,这家公司成功实现了汾西县黄粉虫出口英国。年可加工黄粉虫干虫300吨,年创汇100多万美元。赵青红和村民头一次赚上了出口的钱。
“产量上去了,政府接着就要做产业链的文章,孵化培育深加工企业,研发黄粉虫产品来提升附加值,让村民有更大更多收益。”和平镇政府工作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