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桃树叶部常见三大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2018-12-11 16:31:45浏览:58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1 桃树缩叶病  1.1症状  春季嫩叶刚从芽鳞抽出时即显现症状, 发病初期表现为病叶变厚肿胀, 卷曲变形,  颜色发红;

  1 桃树缩叶病

  1.1症状

  春季嫩叶刚从芽鳞抽出时即显现症状, 发病初期表现为病叶变厚肿胀, 卷曲变形,

  颜色发红; 随着病叶逐渐展开, 卷曲及皱缩的程度也随之加重,致全叶呈波纹状凹凸, 严重时叶片完全变形。病叶明显肿大肥厚, 质地变脆,

  呈淡黄色至红褐色; 春末夏初, 病叶表面生出一层灰白色粉状物,

  为病菌的子囊层。

  最后病叶变褐、枯焦、脱落。落叶后,腋芽萌发抽出的新叶不再受害。嫩梢受害后, 病梢呈灰绿色或黄色, 较正常的枝条节间短而略为粗肿,

  叶片丛生, 严重受害的常枯死。花及幼果受害, 花瓣肥大变长, 大多脱落; 未脱落的病果, 发育不均, 有块状隆起斑, 黄色至红褐色,

  果面常龟裂。受害花、果易脱落。

  1.2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为子囊菌畸形外囊菌,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嫩梢、花和幼果。病菌以子囊孢子或芽孢子在桃芽鳞片外表或芽鳞间隙中越冬。翌年春天桃芽萌发时,芽孢子萌发从叶片表皮或气孔直接侵入,危害嫩叶或新梢。病菌侵入后造成病叶膨大和皱缩。以后在病叶角质层及上表皮细胞间形成子囊层,

  再产生子囊孢子及芽孢子。夏季高温时就在芽鳞外表或芽鳞间隙中越夏,乃至越冬。桃缩叶病的发生危害与早春气候状况关系密切。早春桃芽萌动时如气温较低(10℃~16℃),持续时间长,湿度大,病害发生较重;温度在21℃以上时,病害则停止发展。早春低温多雨的地区或年份,桃缩叶病发病较重;早春温暖干旱则发病较轻。病害一般从4

  月上旬开始发生,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为发病盛期,6 月份气温升高后, 发病逐渐停止。

  1.3防治措施

  1.3.1农业防治

  新建桃园时, 提倡栽植既高产优质又抗病的品种;加强果园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秋末或早春及时剪除带病枝叶、清除病残体, 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病源。对发病较重的桃园,要及时补施肥料和浇水,尽快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1.3.2药剂防治

  休眠季喷布3~5 波美度石硫合剂,铲除越冬病原物;在花芽萌动至花瓣露红期,树体喷洒1 次2~3 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1∶1∶100

  波尔多液, 消灭树上越冬病菌; 谢花后, 每隔10 d 喷布1 次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 倍液。

  2 桃树真菌性穿孔病

  2.1症状

  叶片染病后,叶面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紫色至褐色病斑,直径2~6

  mm。湿度大时,叶背长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子实体。病叶脱落后,才在叶上残存穿孔。花、果染病后,病斑小而圆,紫色,凸起后变粗糙。花梗染病后,未开花即干枯脱落。新梢发病时,出现暗褐色具红色边缘的病斑,表面有流胶。较老的枝条染病后,形成球形瘤状物,占枝条四周面积的1/4~3/4。

  2.2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有嗜果刀孢菌、核果尾孢霉,均属半知菌类真菌。主要危害叶片、花果和枝梢。这两种病菌均以菌丝体在病叶或枝梢病组织内越冬,翌春气温回升、降雨后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新梢和果实,以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温度为7℃~37℃,适温为25℃~28℃。低温多雨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2.3防治措施

  2.3.1农业防治

  加强桃园管理,对地下水位高或土壤黏重的桃园,要改良土壤,及时排水;合理整形修剪,疏除密生枝、下垂枝、拖地枝使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果园温湿度;增施有机肥料,避免偏施氮肥,促使树体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结合冬剪,及时剪除病枝,彻底清除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

  2.3.2药剂防治

  落花后, 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 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1 000 倍液,每隔10~15 d 喷洒1次。

  3 桃树细菌性穿孔病

  3.1症状

  叶片发病后出现紫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约2

  mm,病斑周围出现水渍状黄绿色晕环,最后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有时数个病斑相连,形成大的穿孔。果实发病初为褐色水渍状小圆斑,后扩大变为暗紫色,中央稍凹陷,边缘水渍状;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常出现黄白色黏质分泌物,干燥时发生裂纹。枝条发病形成病斑。春季溃疡斑发生在前一年夏季发病时已被侵染的枝条上。春季当第1

  批新叶出现时,枝梢上可形成长1~10cm、宽度不超过枝条直径1/2

  的溃疡病斑,有时可造成枯梢现象。夏季溃疡斑多发生在当年嫩枝上,产生圆形或椭圆形、水渍状、紫褐色、中央稍凹陷的溃疡斑。

  3.2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为黄单胞杆菌,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果实和新梢。病菌在枝条的皮层组织内越冬,翌春随气温回升细菌开始活动,形成春季溃疡斑,成为主要初侵染源。桃树开花前后,病菌从病部组织中溢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叶片的气孔、枝条的芽痕和果实的皮孔侵入,发生再侵染。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4℃~28℃,最高为37℃。叶果一般于5

  月间发病。夏季干旱时病势进展缓慢,至秋季又发生后期侵染。

  3.3防治措施

  3.3.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桃园管理,增施有机肥;科学整形修剪,合理灌水,使通风透光良好;冬、春季及时剪除病枝,彻底清除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

  3.3.2药剂防治

  早春发芽前喷洒4~5 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 倍液、1∶1∶100 波尔多液; 发芽后喷洒5%菌毒清水剂200~300 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现阶段水稻种植病虫害用药指南

上一篇:

玉米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