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沿成武高速东行进入康县,一路走过来,苍山叠翠,青山绿树,依山傍路而建的民居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翠竹摇曳,花香袭人,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留住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到这里你才能深刻体会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厚重韵味,才能真正理解“生态扶贫”给贫困山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距离“五一”长假还有一月,已经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如今,在游客看来,美丽如画的康县乡村已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养生休闲旅游胜地。
康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农村贫困面大,致贫原因多,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大,是甘肃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康县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和市委“433”发展战略,立足县情实际,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环境就是民生、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确立了“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小康美丽康县、打造全域生态旅游大景区”的总体思路,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和最大任务,围绕落实中央“七个一批”的要求,深度落实“1236”扶贫攻坚行动、“1+17”精准扶贫方案和“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不断总结完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好经验和好做法,统筹实施生态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一揽子综合扶贫措施,上下齐心,同频共振,全面奏响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培育生态产业 “三部曲”,有效带动了康县14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据了解,2016年该县脱贫人口11409人,占年初计划任务7900人的144.42%,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22.64%下降至15.12 %。
2014年5月以来,省委、省政府在康县先后召开全省和全国现场会七次,康县多次代表甘肃参加全国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交流会并作经验交流,近395批考察团3.2万人来康县学习考察调研,有1镇5村评选为全国最美村镇,陇南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学习康县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和乡村舞台建设经验的两个决定, 康县美丽乡村连续五年获得全省考核第一,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的充分肯定,赢得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各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现在来康县参观旅游人数由2011年的45万人次增长到今年前三月的168万人次,五年脱贫4.54万人。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留住了乡愁、打扮了乡容、开发了乡宝、幸福了乡民, 在全省创出了经验,在全国有了一定影响。
2015年康县被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列为首批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茶马古道文化之乡”,2016年被确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获得了“甘肃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全省农民回乡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康县长坝花桥村景区荣升为国家4A级景区……一系列的荣誉见证了康县转型跨越的辉煌篇章,也诠释了全县广大干部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
数据显示,2016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0.95亿元,同比增长9.0%;大口径财政收入3.21亿元,同比增长4.8%,公共预算财政收入1.58亿元,同比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9亿元,同比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79.14亿元,同比增长1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4亿元,同比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46元,同比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84元,同比增长10.0%。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速。
美丽乡村建设顺民意
发展是第一要务,环境也是民生。近年来,康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挥生态比较优势,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富民增收、让农户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都是为了让广大群众从心底里真正感到满意,让老百姓深切体会到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幸福。
康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从根本上生态扶贫的有效载体,与扶贫整村整流域推进、特困片区开发、易民搬迁、环境保护治理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围绕房、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建立完善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工作协作机制,全县350个村统一规划、分年建设、整体推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连着一年抓,坚持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实行领导包抓和双联部门帮建,每年集中新建40多个村、完善提升20个村左右,以人为本,注重保护乡村风貌和乡音乡愁,不搞大拆大建,不砍树、不埋泉、不挪石、不毁草,加强古村、古街、古楼、古坊的保护,复原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等土制做法,使一个个脏乱差的贫困村变成了村美、家洁、院净的美丽乡村。
据悉,截至目前康县已累计建成生态旅游型、古村修复型、产业培育型、环境改善型、文化服务型等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262个(其中贫困村65个,占14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44.8%),占全县总村数的75%,3.6万户群众实现了安居乐业之梦,占农村4.7万户的72.3%,惠及贫困户 10909 户,占贫困户总数的87%,其中改造贫困户危旧房屋25939间,改造贫困户庭院11927户。通过建设美丽乡村、管理美丽乡村、经营美丽乡村,破解了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些难题,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提振了农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有效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低成本、高成效推进了脱贫攻坚进程。
老百姓有了获得感,基层干部有了成就感,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满意度达到100%,对幸福指数的满意度达98%以上。
美丽乡村建设俨然成为康县老百姓眼里最满意的扶贫民生福祉,美丽乡村蝶变效应正在转换为脱贫动力,必将有力带动康县20万群众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乡村旅游富民家
康县发展乡村旅游,培育旅游品牌,不仅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而且转变了群众陈旧的思想观念和落后的生活习惯,增加了群众经营性收入,从而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随着成武高速、十天高速等交通网络的改善及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康县乡村游、农家游、休闲游成为一张张名片,现已初步形成一个不要门票的全域旅游大景区,乡村旅游产业将逐步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型支柱产业。
面对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康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旅游产业纳入县委、县政府发展战略,依托自然生态、特色农业、民俗村等资源,深入挖掘茶马古道等文化元素,着力促进旅游与文化、农业、中医药、体育、交通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出了 “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协会管理+农户联动”、大水沟“协会+农家客栈+农户”、凤凰谷“支部+双联单位+公司+农户”等多种乡村旅游脱贫模式,大力实施“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工程,在全县12个乡镇36个村123户创建农家客栈,带动了800多户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带动3200多贫困人口就地就业,直接和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贫困农户1000多户,户均稳定收入1万元以上。同时抢抓陇南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区机遇,发挥互联网+乡村旅游的新优势,在全县建立了乡村旅游网,在旅游示范村设置了康县旅游、康县特产等二维码,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和吃、娱、购、游的自驾游基地,全县已建成的50个旅游村都成立了乡村旅游公司和旅游协会,打造了花桥、凤凰谷、桂花庄、大水沟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品牌,形成南有阳坝景区、北有长坝花桥景区、中有王坝大水沟景区和白云山森林公园的全域旅游格局,乡村旅游异军突起,走在了全省前列。
2016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89.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8748万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09.26万人,乡村旅游综合收入21852万元,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有效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就地城镇化,有力推动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致富。
美丽乡村带来了旅游增收红利的同时,又催生了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行动自觉。一幅幅如梦如画的田园风光,一个个野趣十足的“农家乐”,一场场引人入胜的民俗表演,一道道风味独特的乡村美食……美丽乡村带动了人气的集聚,推动了乡村旅游的井喷式增长。
产业扶贫得民心
“现在家乡建设美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我种的菜、挖的山野菜还有自己酿的‘二老壳’白酒现在都交给乡村旅游公司和农家乐,一年的收入能达到5、6万元。”白杨乡桂花庄村贫困户李兴成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
在康县,“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一直是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贫困群众追求的目标。
康县的潜力在山、优势在特、希望在林。
康县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大机遇,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着眼于建设“绿色银行”,增强群众“自我造血能力”,认真贯彻落实“整县核桃、南茶北椒,区域优势、做精做优”的产业开发思路,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和“既要让村庄美丽、又要让产业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核桃、花椒、茶叶为主的特色产业,加快土地、林权有序流转,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全县累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65个、各种产业协会290个、扶贫互助金协会330个,创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示范点30个,完成农业增加值2.25亿元,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2.28亿元。同时康县坚持“特色工业富县”战略,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从招商服务、土地供给、税收优惠、项目支撑、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依托兴源、恒丰、恒康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抓好特色产业精深加工,形成了一批游客携带方便、适宜网购的生态旅游产品,全县已有特色工业企业69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户,吸纳了大量当地农民就地就业。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累计发展网店1173家,实现销售额2.18亿元,扩大了农产品市场营销。
扶贫先扶志。康县注重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积极组织开展了“四新”竞赛、“六争六评”等系列活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营造了康县广大群众顾全大局、热情好客、开放开发的人文环境。注重建设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建设,修复保护了茶马古道沿线的历史古迹遗址,挖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村史馆、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文化阵地建设力度,全县已建成村级文化大院166处、村级文化小广场667个,建设村史馆、家史馆39个,“乡村舞台”343个,打造了“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品牌。全县350个行政村中已有331个实现通畅,通畅率达到94.6%,王坝工业园区、市政广场、城区廉租住房、老人幸福院、乡村舞台、农家书屋等一批民生工程建成投用,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提升、获得感明显增强。
康县秉持尊重生态法则,依托山水人文资源优势,让环境“说话”,积极探索“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新路径,开辟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相处新境界,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原生态美丽乡村建设样板,走出了一条符合康县实际的生态扶贫新路子。
干群同心,决胜小康。在康县十四次党代会上县委提出了今后五年要按照“三年实现稳定脱贫,五年全面建成小康,所有贫困户如期摘帽,350个村全面实现美丽乡村,县城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园林城市”的总体部署,围绕“一个目标”(把康县建成不要门票的全域旅游大景区),建设“两个基地”(承东启西、南拓北展的乡村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和秦巴山名优土特产交易基地),完善“三种模式”(美丽乡村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电商综合服务“三农”模式,产村融合富民留人模式),争创“六个示范”(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和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国家级绿色循环经济示范园),使今后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全县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脚步更加坚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康县坚强党政班子,有勤劳勇敢、奋发有为的康县广大干部群众,相信康县的未来一定充满希望,康县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一树一花皆风景,一村一景总关情。茶马古道、江南水乡、诗画田园,这些貌似与地处大西北康县毫不沾边的自然人文风貌,现在却成为这里的独特风景。
美哉康县,兴哉康县群众。如今,行走在康县,以阳坝镇梅园沟、长坝镇花桥村国家4A级景区、王坝镇大水沟、何家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铜钱乡响水泉、低垭云海、魁星楼、城关镇凤凰谷、白杨乡桂花庄、岸门口镇中节河流域、朱家沟、白云山公园、黑马关、长坝游龙关为首的景点交相辉映,让游人深切感受到美丽乡村带来的不同体验。
千帆竞渡逐海潮,百舸争流涌浪涛。康县必将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市、县相关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增强“四个意识”,践行“五大理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补短,积蓄能量,后发赶超,弯道超车,锐意进取,奋力推进幸 福美好新康县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