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山里搬出来,真不容易;现在要习惯新的生活,也不容易呢。”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棉花村老寨子搬到新村整整3个月后,56岁的村民吴增荣逐步适应用煤气炒菜煮饭、使用家里水冲式卫生间、电视机可看50多个频道……
新的生态移民点距离老村子约3公里。1年前记者首次探访棉花村时,生态移民点尚未建成,村民们住在不通车的深山坳里。简易的乡村便道被杂草丛遮去一半。村子被群山包围,上新屯、下新屯没有一栋楼房,村民们在山坡种玉米为生。
近日,记者重访棉花村,在新建的水虎生态扶贫移民点村口遇到吴增荣,老吴拉着记者去他的新家。灰白相间的连排楼房二层半高,仿佛乡村别墅。门前杜鹃花争艳,崭新的路灯从房檐下伸出。屋内干净整洁,厨房墙上贴着瓷砖,抽油烟机、煤气燃具、冰箱和消毒柜一应俱全。
拉开家常,吴增荣说第一个“不容易”时,脸上带着苦笑;说到第二个“不容易”,却明显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手上拿着智能手机拨弄,他觉得自己学新东西还蛮快的,很自信。
和吴增荣一起,棉花村57户254名仫佬族村民搬迁到新的生态移民点后,世世代代的穷日子,一年间天翻地覆。
“原先人均几分地,只能种玉米,也只能吃玉米。”吴增荣的乡邻吴天高今年65岁,在老村屯过了“一个多甲子”的穷日子,他说那叫一个苦,想不起有什么值得开心的事情。
“九分石头一分地”的山村难找脱贫产业。乡间道路崎岖难行,年轻人外出打工,要扛着行李走半小时后才有可能搭上车。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状况,棉花村上新屯、下新屯贫困发生率高达89%和100%。
将部分贫困群众搬迁出来,是唯一的出路。“十三五”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计划完成1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异地扶贫搬迁,位于桂北山区的罗城县有约8万贫困人口,其中32%需要异地搬迁。特别贫困的棉花村被列为重点。水虎生态扶贫移民点很快被选定,靠近公路,离棉花村也不远。搬迁房迅速开建,工程进展迅速。
吴天高一家4口人,当地整合扶贫资金给予12万元建房补助,去年12月,他搬进一栋崭新的楼房。
和吴增荣一样,刚搬进新房,吴天高一开始也不适应。“祖祖辈辈劈柴烧火煮饭习惯了,有几个人会用煤气?”以前10多户共用一个储存雨水的水池,滴水贵如油,如今自来水进到每家每户;以前村里条件最好的才有黑白电视机,加根天线看满屏带“雪花”的画面,现在政府给每家每户送了LED液晶彩色电视机,还安装上机顶盒,频道多得看不过来;以前孩子在田间地头玩泥巴,如今在水泥操场上玩轮滑、骑自行车;新村通公路,多数农户都买了摩托车,最近3个月有两户村民买了五菱面包车……
“说不适应是开玩笑的,好日子适应起来快得很。”吴天高说,要说还有什么是没有变的,就只有吃自己种的菜了。移民规划时,考虑到村民的习惯,县里专门给每户安排了一片菜地。
傍晚时分,吴增荣7岁的孙子和小伙伴在村里骑着自行车玩,回到家已是满头大汗。吴增荣说:“自行车是新年给孙子买的礼物。孙子在棉花村中心小学读书,搬来移民点方便了很多,娃娃上学不用在山路上走一个小时了。”
安居还得乐业,有了好的房子,接下来必须有脱贫奔小康的产业。水虎生态扶贫移民点虽小,但当地的“鸿雁领飞”工程开展得有声有色,驻地联合党支部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党员带着群众干,目标就是在2019年前彻底摆脱贫困。
党员吴增荣带领14户村民种植砂糖桔65亩,三年挂果后每亩产值将达到3000元;党员吴才球创办养兔合作社,带动18户村民参与;党员吴仁高带动17户村民种植毛葡萄500亩,每亩产值可达3000元;党员谢代国带动18户村民种构树50亩……
罗城县四把镇党委书记何振权说,水虎57户仫佬族村民中,目前仍有10个贫困户,今年至少有6户可以脱贫。现在人居环境完全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变了,特色产业正在发展起来,干部和村民对如期脱贫满怀信心,“与全国同步小康,棉花村不会拖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