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58岁的李金龙已退居幕后,但他的“金龙客栈”招牌更亮了。
当地同行们也不得不承认,“金龙客栈”是河北涞源白石山下风凉沟村最红火的所在。今年3月15日,两位来自北京的老板有感于此地火爆的旅游热潮,以最高每年30万元的价格将“金龙客栈”承租下来。而曾经贫穷的风凉沟村,也在“金龙客栈”的带动下,历经20多年奋斗完成了基本脱贫的历史巨变。
从独自等待到带动集体
“以前这里叫‘丰粮沟’,实际情况与名字刚好相反。老百姓几辈子靠种山上的几分地为生,偶尔走上20多里路去县城卖柴火补贴其他家庭用度,‘丰粮沟’成了‘风凉沟’。因为在白石山脚下,零星有外地人过来爬山,吃饭、睡觉就在老乡家里。1993年,我把自己的家收拾了一下,干脆开个旅馆。”李金龙说。
4间石头房、5张双人床合并成大通铺,住一晚每人2元-5元不等、导游20元一天、吃饭另算,“金龙客栈”开张了。
“夜里12点,我站在家门口等坐夜车的游客投宿。凌晨3点钟再叫客人们起床,带领他们爬到顶峰看日出。回来后立刻做饭。”李金龙说。
夜里独自待客的孤单身影让李金龙几乎成了风凉沟的打更人。这一等,就是七八年。
73岁的村民张九明告诉记者,2000年以后,外地游客多了起来。一开始村民们很不习惯,后来逐渐有人放下手里的镰刀锄头,尝试做小生意,或者学着李金龙搞旅游接待。
来自河北省扶贫办的资料显示,太行深山区是华北地区贫困程度较深的集中地,山高路远、资源匮乏。2015年仍有310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然天无绝人之路,河北境内62个贫困县中,有58个县具备旅游开发基础——集中了230家A级景区、113个森林公园、31个地质公园。
从盲目竞争到政府规划
2003年,走过了10年的“金龙客栈”开始雇人。生意做大本是好事,但不甚规范的竞争环境反而让李金龙觉得日子不如以前好过。
“虽然之前积累的回头客多,强行拉客的人就站在我的店门口吆喝,严重影响了游客的心情。有时客人因为在村里买东西被宰,我也觉得脸上无光。另外,对景区垃圾箱、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抱怨也逐渐多了起来。”李金龙说。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旅游产业逐渐成为山区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白石山镇白石口村党支部书记崔保军告诉记者,白石山旅游刚红火起来时,村民很快从不适应又陷入另一个极端:挣快钱。
“服务意识几乎没有,拉客、宰客现象普遍。另外由于缺乏规划,景区规模小、分布散,规划建设水平低、重游率低、带动系数低、附加值低,当地百姓折腾半天,受益不太多。”崔保军说。
49岁的风凉沟村民肖春兰告诉记者,旅游环境开始好转是2015年白石山筹备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10亿元的投入让风凉沟的基础设施、服务标准、景区打造都大幅提升,景区服务秩序也在好转。
2016年,河北省投入近300亿元,启动总面积6600多平方公里、风景道长约206公里的“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建设,将保定涞水、涞源、易县的野三坡、清西陵、白石山、狼牙山、易水湖5个品牌景区串联起来,涉及的87个旅游项目带动了太行山沿线91个村庄,6949名贫困人口脱贫。
从观念改变到实现共赢
沿线村庄被改造,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改变。“被改造的不光是房子、街道和自然风光,还有脑袋。景区规范以后,村民们的服务意识也提升了。大家的眼光放长远了,只有给游客留下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印象,才是发财致富的长久之计。”张九明说。
2016年,风凉沟曾经的63户贫困户仅剩13户22人尚未脱贫。当年7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让全村1300多人都参与了分红。此外,土地流转、景区打工还给村民带来更多额外的收入。
如今,经营“金龙客栈”的是来自北京的马卫国、张悦夫妇。他们在今年的3月15日与李金龙签订了3年的租赁合作协议。“景区整体提档升级后,游客越来越满意,我们预计今年能盈利120万元-150万元。如果山区的百姓能够将网络新媒体平台利用好,未来更是大有可为。”张悦说。
李金龙现在的生活就是每天在风凉沟四处转转,不时对新开张的农家乐指点一二。李金龙的大儿子念过大学后回到风凉沟在家门口开了家小商店,二儿子在白石山景区旅游公司工程部上班。
“风凉沟终于实现‘丰粮’,是旅游把我们从‘穷沟’里拉了出来。”李金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