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镇公路岔口拐进陡峭的山路,驱车行进约8公里后,青海省三合镇索尔干村逐渐映入眼帘。在炎热的高原阳光下,稀疏的庄稼在黄土地里耷拉着脑袋。
临近中午,村民谢桂清正在给圈里的羊喂食草料。她今年60有余,丈夫去世已有17年,脊柱畸形严重的她含辛茹苦,可家里的光景一年不如一年,冬季取暖时甚至需要一半烧煤一半烧羊粪。两个儿子同样患有残疾,李万财40岁,智力低下,李万贵34岁,患有眼疾,读过三年小学,都不曾婚娶。
长久以来,当地村民希望能从土地或牲棚里寻求温饱,谢桂清家里也是如此,直到10余年前,村里的第一批青年离开家乡外出务工。
身为家里未来唯一的依靠,李万贵逐渐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虽然有眼疾,但视力勉强可以。”李万贵说,2007年他到海东市平安区的一家川菜馆当起了学徒,每月有1400元的收入,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家里穷苦的局面。
2008年,索尔干村开始推广马铃薯全膜覆盖栽培技术,谢桂清和李万贵商量,干脆把7亩土地全都种上马铃薯,结果当年就有不错的收益。去年丰收时亩产超过3000斤,每斤以0.4元的价格出售,最终马铃薯带来了8000多元的收入。
索尔干村第一书记冷有时告诉记者,2015年底,随着青海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谢桂清等24户被确定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索尔干村的目标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在今年年底实现整村脱贫。政府提出离山进镇的易地搬迁思路时,以谢桂清为代表的绝大多数村民都觉得似乎“有点意思”。
今年3月份,谢桂清一家人搬到了位于三合镇政府所在地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70余平方的房子,政府补贴8万元,贫困户自筹2万。”索尔干村党支部书记金跃财说,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空间分布合理,南北通透采光好,通天然气,有污水排放管网。
从山上搬下来了,那么又该如何“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10年前学做川菜的学徒李万贵怎么也没能想到,10年后的他能够赖于自己的手艺开起私房菜馆。
“建档立卡户每人有54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我用一家三口这16200元开起了私房菜馆。”李万贵说,炝锅鱼、鱼香肉丝、毛血旺是他的拿手菜,也是客人最爱点的,营业3个月以来,生意还算好,今年脱贫不成问题。
三合镇副镇长杨顺荣告诉记者,三合镇正在规划建设集贸市场,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无偿拥有一间门面房的使用权,李万贵到时候可以在人气更旺的集贸市场上经营饭馆,也可以出租门面房赚取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