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案件60%涉及扶贫领域,18.6亿元扶贫资金3.2亿元闲置,有几套房产、数部车辆甚至缴纳社保的人进了扶贫名单——建卡贫困人口达47.94万的江苏省淮安市,将矛盾和问题“晒到阳光下”。
江苏省委按照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由省纪委推动,在淮安先行先试打造“阳光扶贫”监管模式,实现资金使用、对象识别、责任落实、过程监管、绩效评估“五个精准”,破解基层“微腐败”高发、扶贫领域作假蒙骗等难题。
阳光公开,杜绝“认贫不准”
在51岁的洪良德印象中,村里的公示栏像“摆设”,很少有人关注。而5月初公示栏前装上摄像头,张贴的文件材料也越来越多,村民有事没事都过来看看,了解到不少情况,尤其是扶贫资金政策。
除了洪良德所在的涟水县洪荡村,淮安陆续给170个经济薄弱村安装了探头,实时监控村务公开。同时打造“阳光扶贫”监管平台,打开相关网址,扶贫政策、资金、项目帮扶单位等信息一览无余。
“全面集成,是‘阳光扶贫’最鲜明特征。”淮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李晓雷说,从中央到地方扶贫资金很多,但钱归各口、封闭运行,谁也很难讲清楚、算明白,现在网上网下全面公开,实现了“全程留痕、全程可溯”。
系统采用树形结构图,把扶贫资金来源、数量、路径、流向等全部展示。淮安首次摸清了“家底”:全市扶贫济困资金共18.6亿,来源有财政、捐助等三类,涉及7个部门28条线。
“这种公开的力度,前所未有。”李晓雷介绍说,除了资金、政策、项目,“阳光扶贫”平台把所有帮扶对象信息集成到系统,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47.94万建卡户信息均可查询,永久保存,实时可查,人人监督。“阳光扶贫”平台对接公安、民政等11个数据库,通过信息对比,筛查出5.2万个存疑问题。
江苏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蒋卓庆说,按照中央纪委和省委要求,江苏省纪委指导推进淮安探索“阳光扶贫”监管新模式。半年来,纪委既协助党委落实扶贫主体责任,又依据责任清单开展精准监督,严制度、管根本、求精准。
阳光操作,集成扶助“瞄准靶心”
“精准识贫”后,淮安将脱贫攻坚作为系统工程部署,创新帮扶机制:所有市级机关副科以上干部、各县区财政供养人员和党员干部与9万户建卡户结对帮扶,170个经济薄弱村各组建一个市县乡帮扶联动组,并对每个带动增收项目组建帮扶组。
在淮安,帮扶的任务明确:薄弱村集体年收入须达到18万元,建卡户到2019年人均收入稳定在6000元以上,并要求措施明确,工作可查,随时监督,同步公开。目前,4.49万扶贫干部均已进村入户多次。为了监督责任人,“阳光扶贫”平台开设“入户现场”,需通过定位签到并拍照上传。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说,这样可以倒逼干部放下身子、沉下心研究精准脱贫。
记者在淮安农村采访,不管打开干部手机还是到农户家里,都能看到帮扶户的基本情况表,贫困原因分析、帮扶措施、进村入户签到、扶贫进程等记录清晰。
洪荡村村主任郭从保对此感受颇深:村里有116户低收入户,帮扶人员多次入户、反复交流,根据各户特点设计脱贫方案,比如发展光伏发电和食用菌种植,或联系月嫂等职业培训。阳光扶贫”实施以来,已帮助包括洪良德在内的40多户脱贫。
阳光服务,鱼水情深“精准为民”
助孩子上学、帮老人看病、申请小额贷款发展脱贫项目……在淮安区“阳光扶贫”政策清单上,帮扶人的各类“工作”一目了然。
为确保扶贫工作精准到位,淮安市纪委利用网络管理、数据集成,对帮扶措施全程监督。“我们平时工作排名靠前,可上次帮扶进展排到全市73位。”淮安市体育局局长卞平回忆说,看到通报她立即赶往挂钩帮扶的金湖县新街社区。
卞平说,以前也有扶贫结对帮扶要求,但更多是看材料、听报告,逢年过节发慰问品,“扶在表面”,没有深入到一家一户。这次按要求入户建卡,看到“没法想象”的贫困,比如村民应兆国家一床被子用了20年,“四季不换”,她回去两夜没睡好,琢磨怎样帮着脱贫,之后一个月内五次到村里。
采访中各级帮扶干部表达了类似感受:第一次下乡基本是被动的,后来有了牵挂,当处了个“穷亲戚”,考核要求一季度至少走访一次,实际上频率远高于此。“‘阳光扶贫’帮了低收入户,也带动干部改进作风,让干部和老百姓走得更近。”新街社区党总支书记潘永浩说。
除了市体育局,新街社区的50户建卡户还得到县、镇两级干部的帮助,建起房子、增加收入、甚至找回孩子——由于家里穷,应兆国的儿子离家多年,直到有了一份体育馆救生员的工作,试用期每月2400元,家里房屋也被翻修,父子团聚。应兆国动情地告诉记者,“现在我精确地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阳光也温暖了老百姓的心。”姚晓东说,“阳光扶贫”是扶贫理念、制度、路径等全方位的创新,也是全面深化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