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清晨,随着日头逐渐上来,冬日的寒气渐渐退去。太行山深处养蜂基地内,阵阵嗡嗡声传来,蜜蜂从蜂房里钻出来,开始“活动筋骨”,河北省赞皇县北水峪村赵新朝老汉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今年67岁的赵老汉腿脚不方便,老伴行动也不很利索,还有两个五六岁的孙女需要抚养,“我们四口人,全得靠我一个人。”
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的河北赞皇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尽管这里山清水秀,但“七山二滩一分田”的地貌却让当地老百姓以传统种养方式难以脱贫致富。
良好的植被条件对于养蜂来说,却是得天独厚的资源。45万亩大枣、漫山遍野的荆花、沟沟坎坎的槐花,这都为养蜂提供了充足蜜源保证。
虽然养了40年蜂,但是赵新朝从没想到靠养蜂致富。村里的蜂农开始都是单打独干的。直到前几年县委、县政府扶持成立了蜜蜂协会,把分散的蜂农联合起来,给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
“这要感谢赞皇县蜜蜂协会会长陈秀英,她比我小十来岁,可是头脑灵活,把俺们拧成了一股绳。以前割下蜂蜜,得自己找销路,零卖的价钱也不高。成立协会后,有专人来收,只要品质达标了还高出几分钱。”
陈秀英现在是养蜂能手,可在前些年她跟在大山深处的多数养蜂人差不多,基本“靠天收”。一次偶然机会,她到外地参加了一个蜂疗培训班。“为啥人家一斤蜜能卖那么高,我们村就卖那么便宜?”她思考了很久,“养蜂对于山区农民是个好产业,但一家一户地散养,信息沟通不畅,技术不易更新,产业形不成规模。”
她想把大家组织起来,刚开始并不容易,为啥要入协会,很多人想不明白。她挨家挨户做工作,把入会的好处说了一遍又一遍。诚心加算账,大伙明白了入会的好处。
赵新朝说,协会每年至少开一次大会,请专家来讲最新养蜂技术,还给提供新的蜜蜂品种。当地现在流行这样的说法:“家有两箱蜂,脱贫不用愁,家有五箱蜂,小康肯定能。”
如今,在养蜂协会的带动下,赞皇养蜂产业一步步壮大,像赵新朝老汉一样的养殖户达到2000户,养殖基地遍布全县11个乡镇、100多个村,蜂农平均收入达5万元。
赞皇县委书记冯立业说:“养蜂不与农业争地、争肥,老人、妇女都可以管养,特别是对于不能从事重体力劳作的贫困户是个好项目。县里的扶贫政策就要因地施策,因人施策,做到精准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