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5个人中就有1个贫困人口的卢氏县是河南省最贫困的县。今年3月以来,为了攻克这个“坚中之坚”,河南省为卢氏县开出金融扶贫的治贫新“药方”,目前初见成效,已帮助1万多人脱贫。
“黄芪保肝,党参益气,花椒止痛。”在卢氏鑫博源花椒种植合作社的展厅,28岁的张博一边展示产品,一边说,“这些都是药方上的常见药,3年带动100个贫困村发展1万亩,不是问题。”
今年3月,在卢氏县推出一系列金融扶贫措施后,因伤退伍、在外闯荡多年的张博带着技术和资金返乡成立了合作社,帮助贫困户种中药。在1千多万元的扶贫贷款支持下,短短数月,合作社的种植规模就发展到了1000亩。
张博的轨迹就是家乡卢氏县的写照。扶贫前,森林覆盖率超过69%的卢氏县,守着绿水青山上的优质果、菌、药,却戴着贫困帽。18.9%的全省最高贫困率、6万多的贫困人口、3万多人需要搬迁脱贫、财政收入却只有5个亿。
为了对症下药除穷根,河南省为卢氏县开出了金融扶贫的新“药方”。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卢氏县构建起了以县乡村金融服务中心为主体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农村信用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信用评价体系、以风险资金补偿机制为核心的风险防控体系以及承载金融扶贫的产业支撑体系等四大金融扶贫体系。
记者在卢氏县金融中心的信用信息档案室看到,一排排的柜子内整齐存放着全县8万多农户的信用信息,打开每户的档案,单户登记的可量化信息就多达144项,仅入户采集,全县就动员3000多人,历时2个多月。
农户有信用、政府有服务、风险有补偿、贷款有产业,在制度的引导下,多方形成脱贫合力,良性互动。截至目前,卢氏县已探索形成40多项金融扶贫措施,建立270多个县乡村金融扶贫站,带动扶贫贷款同比增长8倍,贫困户贷款获得率从不足1%增长到12%。
在金融活水的浇灌下,产业良田也焕发生机。今年以来,卢氏县新增新型经营主体658家,总数达到1041家,同比增长2.7倍。杜关镇显众村的贫困户杨四成有了信用档案后,利用银行5万元扶贫贷款,种了5亩太子参,“每亩至少能卖8000元”。
杨四成的故事,不仅让更多贫困户看到了脱贫的希望,激发了内生动力,也为农村带来了一股守信重诺的文明之风。据统计,金融扶贫开展以来,为了争当信用户,卢氏县已有257户农户主动偿还银行逾期贷款11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