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之几年前,甘谷麻鞋的生产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产品依旧沿袭了千年工艺。
冬天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52岁的杨小琴脸上,宽敞的车间不亚于在南方做工时的厂房。她来自甘谷县礼辛镇寨子村,年轻时外出到纺织厂打工好多年,现在回来做麻鞋。“每亩地种麻收入3000多元,自己在鞋厂编鞋一年收入超过3万元。”杨小琴说。
王应武是这家麻鞋企业的负责人,他说,最初的想法很简单,承包县里的福利厂,把生产的麻鞋拿到附近的小店卖,“挣点钱推日子”。现在,他的企业已经成为当地的麻鞋生产基地。
史料记载,麻鞋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东汉以前。大青麻纤维结实耐用,编制技艺至唐代已趋成熟。在物质条件尚不发达的漫长历史中,当地百姓普遍穿着它,虽然鞋子的材料几经变化,麻鞋却因为价廉物美,依旧很受欢迎。
“当初的确很难,一双鞋挣几毛钱,大冬天的几个人围着火炉子做麻鞋,脸烫烫的,脊背后面冷风直吹。”企业负责人之一张玉林说。
20年前,甘谷来了一个美国人,对这种传统手工制作且纯天然材料的鞋非常喜欢,也第一次让当地的麻鞋见了世面。“那次合作的时间并不长,我们也缺乏做外贸产品的经验,吃点亏是必然的。”王应武说。
吃亏长见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地政府专门划拨土地对企业进行升级,企业自己也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甘谷麻鞋形成了规模化生产。为了让这一带着民族文化符号的产品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专门聘请日本、法国、意大利的设计师设计了商务风格、居家风格、运动风格等不同类型产品。
2016年,甘谷县出口到日本、美国、欧洲和中东地区的麻鞋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随着电商市场的发展,国内线上营业额去年也突破500万元。
现在,当地有1000多名妇女在家中或在厂里围绕麻鞋生产改变着自己的生活,而原材料大青麻的种植更是让周边的两个县4万多农户受益。
另外一种改变也越来越明显。“前几年,市场销售出现瓶颈,但‘一带一路’倡议让我们与世界的路途缩短。相信麻鞋会走得更远,朋友会离得更近。”王应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