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和德国的客商谈妥一个土布家居系列订单,明年1月份几百件高端产品将先行出口。”说这话的是河北赞皇县原村土织布合作社负责人崔雪琴。
崔雪琴的合作社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太行山区的河北赞皇县。而两个月前,在意大利举行的一场高档成衣展览上,合作社制作的中国土布服饰吸引了多位国际时尚大咖的关注,有着“时尚教父”之称的意大利国家时装商会名誉主席马里奥·博塞利亲临展台,对作品风格赞不绝口。
崔雪琴说,通过展览,我们的土布作品引起了国际时尚界的广泛关注。她说,手工织布原来只是农村人避寒保暖的物件,如今注入时尚元素的土织布越来越得到国际关注。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太行山脚下的这家合作社生产基地,一进大门,基地房屋上方“原村土布从这里走向世界”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崔雪琴说,合作社里的“织娘”大都是当地妇女,上到80多岁的老妪,下到刚过门的新媳妇,她们在家门口织出一片新天地。
在织布车间,82岁的秦荣妮在织布机上忙活着。她说,自己13岁就会织布,2011年到合作社,凭着“老手艺”不光能挣钱,身体还比以前好了,如今眼不花、耳不聋。“很多人劝我歇歇,我说一歇就得病啊。”
崔雪琴说,合作社从棉花种植到纺织加工,多个环节社员都有增值收益,带动了6个乡17个村1300多户农民就业,实现了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据介绍,合作社免费给社员提供彩棉种子,统一田间管理,成棉后由合作社收购,统一压榨后,再分发给社员纺成棉线,棉线收上来后,再统一织布。
合作社还制定了土织布标准,涵盖纺线、浆线、织布三大工序的72个环节。记者发现,在一摞成品布匹的每一块布上都缝着一个小布条,崔雪琴解释说,这是自己产品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布条上有纺织者的姓名。
在布匹晾晒间,五颜六色土织布正在自然风干。崔雪琴说,纯棉成品布匹都要用山泉水经过24小时浸泡,然后摔打,再自然风干,以此防止缩水变形。
对土织布进行产品风格设计的浙江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的何潇香说,2014年,经朋友介绍与崔雪琴认识,一下被这种传统技艺吸引。我们重新对产品进行设计,比如原来的产品在布块的拼接上有明显缝合感,我们利用布料色彩关系重新进行组合,使得拼缝更有设计感。
崔雪琴说,如今产品做到了“土”“洋”结合,经过山里“织娘”巧手织造的产品行销海外,让她们的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