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几十年的红薯,实在不想再吃了!”提到过去的主食,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石滩乡铺垭庙村59岁的孟继帮老人直摇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铺垭庙村是南江县人口第一大村,是典型的秦巴山区贫困村,全村2447人仅有耕地1813亩。因过去主要种植红薯,被周围村戏称为“红薯大队”。
说起“红薯大队”的来历,刚料理完家中4头猪稍显疲惫的孟继帮瞬间来了精神,向记者细数那段峥嵘岁月:
上世纪70年代,县里派来的工作组帮助铺垭庙村搞生产,带领大家种红薯。为了能填饱肚子,全村人都下了地,妇女们负责栽种,男人们走半公里的上坡路,去担水回来浇灌。
“通过大家的努力,有一根红薯竟然长到了三斤七两,这在当时简直就是奇迹了!”孟继帮神情激动地讲道。
红薯种植成功,成了铺垭庙村村民的主食,红薯粉、红薯馍、红薯饼……片状的、粒状的、块状的,铺垭庙村人在红薯的做法上想尽了办法,一吃就是几十年,才有孟老汉“实在不想再吃了”的感叹。
一声叹息后,孟老汉话锋一转,说:“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是远近闻名的‘富有村’!”
“村里路、水、电、天然气、老年协会、卫生院应有尽有。”一旁75岁的岳玉生老人说。
岳玉生向记者讲起村里的变化:2013年,村里道路得到了硬化,告别了往县城卖猪需要四个男人抬的历史;2014年,农网改造后,村里人用上打米机、宰猪草机;2016年,通过异地扶贫搬迁,村里符合政策的贫困户住上了新房……
“如今政策好,干部帮,贫困户们自己加油干。”石滩乡党委书记李胜伟说。
铺垭庙村52岁的贫困户刘元木,因老伴患脑溢血,加之供养儿子上学,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外债。2016年,靠着国家资金扶持,买了5头小猪和50只鸡苗搞起养殖。今年10月,刘元木卖了一头350斤的猪,赚了2800块钱。过一阵儿卖掉剩下的四头猪还能为他带来上万的收入。
“明年准备扩大养鸡规模,建鸡舍。我在大学上学的儿子明年也该毕业参加工作了。”聊起未来的生活,刘元木已经有了规划,眼里充满了希望。
铺垭庙村党支部书记刘映德介绍,村里最近几年大力发展产业,已有核桃950亩、油牡丹300亩、巴药100亩、金银花100亩、鱼塘30亩、养鹅500只,户均小家禽约50只……“现在日子比以前不知道好到哪儿去了,再吃红薯吃的是稀奇,吃的是怀旧。”
2016年,巴中市实现215个贫困村退出、9.1万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巴中市还将有215个贫困村退出、9.5万贫困人口脱贫。许许多多像铺垭庙村这样的“红薯大队”正在巴山大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