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校园连“田园” 激活大市场

2018-12-12 08:56:55浏览:57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1.7万个食堂、每天500余万人就餐、月消费农产品超10亿元……农村产业扶贫中最让基层干部头疼、让群众担心的就是销售难题,而庞大的各级学校食堂网络却是一个稳定长久的“大市场”。

  贵州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提高产业扶贫精准度,将学校农产品需求导向与农村产业调整精准对接,“校农结合”成为推动产业脱贫、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举措。

  “农校对接”助力人口较少民族脱贫

  毛南族是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走进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贵州平塘县卡蒲乡,喀斯特山坳间整齐分片的菜地露出勃勃生机。说起种菜,57岁的新关村村民黄泽恩笑得合不拢嘴,家里两亩地去年种了莴笋、豇豆两季蔬菜卖了两万多元,而在过去,种水稻丰收年景最多收2000斤稻谷,价值不超过3000元。

  新关村距县城仅17公里,因为耕地稀少、石漠化严重,成为一类贫困村。村支书刘兴雄说,脱贫攻坚中,村里的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毛南族群众习惯于种植玉米、油菜、水稻等传统作物,自给自足难以走出贫困。

  2017年,根据贵州省统一部署,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定点帮扶卡蒲乡摆卡村、新关村。黔南师院党委副书记陈治松说,经过多次走访调研,村民反映最多的就是农产品销路难找,想发展产业又怕没市场,村里种过白菜、萝卜,都因卖不出去烂在地里,农民心有余悸。

  “学校本身就是一个稳定市场。”黔南师院总务处处长夏飞说,师院有在校师生1.5万人,食堂每年采购总额超过千万元,村里种植养殖的农产品可以成为食堂采购有效补给。

  供需双方一拍即合,黔南师院与平塘县探索“校农结合”扶贫模式。学校出菜单、组织群众按单种植,签订购销协议,明确年度需求种类、数量、标准、供货时段、建议指导价等,逐步调整种植养殖种类、规模。

  输血与造血并举 扶贫与扶智结合

  卡蒲乡乡长石通佾说,学校和乡里签订到2020年的订单合同让农民吃了“定心丸”,从等一等、看一看,到主动申请项目,参与群众越来越多。“校农结合”以卡蒲乡为重点,逐渐辐射到平塘县所有毛南族群众聚居村。夏飞说,目前学院“校农结合”粮油收购占实际需求量的40%,肉类占15%,蔬菜占45%。

  “校农结合”助推毛南族群众迅速扩大产业,一年间卡蒲乡生猪存栏增长2.2倍,土鸡增长2倍,萝卜增长5.1倍,土豆增长3.9倍,白菜增长2.9倍,一批生猪村、白菜组、茄子寨悄然形成。

  学校既有稳定市场,更有人才资源。陈治松说,“校农结合”要把高校智力资源引导到脱贫攻坚一线,实现输血到造血、扶贫向“扶智”的跨越。

  黔南师院选择常见的11种类型贫困户,安排11个二级学院实行“一院对一户”探索扶贫路径,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精准到户扶贫方案。学校还着手从民族文化、乡村旅游、民族医药等方面对毛南族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启动了毛南族乡村旅游规划、大数据脱贫动态监测评估、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等一批项目。

  激活产销大市场 拓展扶贫新领域

  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贵州全面启动“校农结合”定向采购农产品工作,将全省学校后勤市场与贫困县、贫困户精准对接,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截至目前,全省学校食堂共向贫困地区、贫困户采购常用农产品5.97万吨,占学校食堂采购总量的45.3%,采购金额约6.5亿元。

  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邹联克说,从校园到“田园”,“校农结合”是一种新的扶贫模式,有供给、有市场,更应尊重市场规律,发挥“聚合优势”,做到“三个结合”:

  需求引导与产业培育结合。按照“学校需要什么就组织生产什么”的原则,以学校对农产品的需求计划引领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将重心逐步转移到以农产品采购引导贫困户按需发展产业上来。

  建基地与搭平台结合。引进农产品生产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通过订单式供给学校。搭建购销平台,把建基地和搭平台有机结合,遵循市场规律,确保校农双赢。

  扶贫与扶智结合。发挥教育部门的智力资源优势,在技能培训、技术指导、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引导贫困户“立志、强智”,早日实现脱贫。

(责任编辑:杜旭)
下一篇:

靠市场力量推动脱贫

上一篇:

河北磁县:种草种出扶贫“联姻”路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