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河南平原农业县闯出产业脱贫新路

2018-12-12 08:58:00浏览:19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在新野县樊集乡刘庄村的扶贫车间里,几十名工人组装配件、检测产品,忙碌而有序。这是该县奇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设在村口的扶贫车间,主要生产手机数据线、信箱数据线、电脑连线等。其负责人肜书奇告诉记者:“在这个车间务工的有42名村民,其中10名贫困户。这里就业门槛低,从事的大多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工作。另外,这儿就业也很灵活,平时在车间劳动,农忙时节可以在家操作,公司计件付给工人工资。”

  据了解,新野县共建立这样的扶贫车间40个,带动贫困群众1000多名。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群众在扶贫车间每月能有1200元到2000元的收入,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群众月工资则在600元左右。

  新野县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境内无山,百里平川。目前,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070户、贫困人口13134人。如何实现贫困群众顺利脱贫?今年以来,新野县强化产业支撑,促进稳定增收,强化企业带贫,加速转移就业,初步走出了一条平原农业县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永远不走的扶贫产业

  科尔沁牛业公司是新野县的龙头企业。扶贫攻坚开展以来,银行为有养牛意愿的贫困户每户贴息贷款5万元,贫困户委托科尔沁公司购买4头500斤左右的架子牛饲养管理,经过6-8个月育肥,每头牛可增重500斤左右,公司按每斤13元予以收购,每头牛可增值6000元左右,扣除饲料费、防疫费等3000元左右的综合成本后,每头牛的净利润为3000元,每户年可收入l万元以上。目前,仅此一项就带动了肉牛园区周边歪子、上庄、沙堰等乡镇107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发展一个好的扶贫产业,就等于打造了一支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新野县的现代农业特色鲜明,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尤其是肉牛、蔬菜、花生三大产业优势明显,全县常年种植蔬菜30多万亩,花生40多万亩,肉牛存栏10万头左右。新野县立足三大富农产业,通过直接帮扶、托管帮扶、合作帮扶、股份帮扶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人口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目前,该县共有63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建立了107个产业扶贫基地,实现了对所有贫困群众产业扶贫全覆盖。新野县樊集乡、沙堰镇、城郊乡等地素有种植大葱的传统。该县创新性地利用产业扶贫基金把贫困户的分散经营与专业合作社联结起来,推行高效种植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在樊集乡,宏达合作社带动145户贫困群众种植钢葱,亩产值5000元左右,扣除各项成本,每户净收益3500元左右。

  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

  上庄乡杨营村贫困群众王金焕在邻村编织绳厂打工,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需要供养一双儿女读书。今年,扶贫车间建在了杨营村,王金焕工作更加便利了,每天能回家给上学的孩子做饭,连体弱的丈夫也在扶贫车间找到了工作,王金焕逢人便夸:“扶贫车间真是好啊!”

  新野县依托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光电电子三大主导产业,以返乡创业工程为龙头,通过“千企帮千村”结对帮扶,把扶贫车间建到村边路边、田间地头,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这些扶贫车间普遍投资较小,因陋就简,利用农村闲置的校舍、仓库、民房、旧村部等资源进行改造提升,实现花小钱办大事。另外,风险也小。扶贫车间的经营主体多为返乡创业人员,具有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生产的产品基本上都是纺织服装、光电电子等产业链上的配套产品,大企业为扶贫车间分拨订单进行生产,可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虽然是小小的扶贫车间,却因为其就业门槛较低、就业方式灵活等便利条件实现了带动快、见效快的效果。这些扶贫车间主要生产小编织、小鞋帽、小缝纫、小电子加工等,用工要求不高,简单易学好操作,贫困群众经过简单培训后即可上岗。贫困群众可选择在扶贫车间上班、居家生产或从事保洁、门卫等辅助性岗位,极大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持续稳定增收的目标。

(责任编辑:杜旭)
下一篇:

精准施策,产业覆盖,全面提升脱贫质量 河南鲁山:尽锐出战 脱贫攻坚破“三关”

上一篇:

吕梁山脱贫:第一书记的3个“绰号”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