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嗒啪嗒”的踩板声中,梭子精准穿过密密的纱线,在63岁的罗佳琴双手间来回传递——传统木制织机上,一匹带有布依族特色格纹的土布逐渐织就成形。
千百年来,布依族土布制作技艺,这一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代布依族妇女手中得到赓续传承。如今,罗佳琴眼中早已习以为常的手艺,正让她的脱贫梦成为现实。
山高路远、基础设施落后、耕地稀缺……这是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的真实写照,而罗佳琴旧居的所在地者相镇冬妹村,即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在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村子,村民光是每天去挑水就要花上四五个小时。”者相镇党委副书记周军说。
2016年开始,者相镇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将一批处于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基础设施落后村的村民移到山下的茶林社区安置。
而搬下来后,如何做到稳得住、富得起又成了摆在当地干部面前的一个问题。
“考虑到当地是布依族聚居地,我们因势利导搭建平台,让布依族土布制作技艺这一非遗资源进入‘土布小镇’,并成立聚慧农业旅游扶贫开发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土布小镇’运营、土布传统技艺的创新与产品销售。”周军说。
走进“土布小镇”,除了传统土布制作工坊,创意设计室、产品展示馆、甚至民谣创作馆等各色企业也纷纷入驻,这里俨然已成为一个创业孵化园区。
“布依族土布具有透气吸汗的优点,制作工艺从棉花到布需约60道工序,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引导工匠在宽度等方面进行了一定改良。”聚慧公司副总经理万天琴说。
传承中的创新让“老手艺”焕发了“新生机”,万天琴说,仅2017年6月至12月,土布及相关产品就实现销售收入120万元左右,同时也带动了搬迁安置点周边200多人的就业,其中像罗佳琴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到了一半。
“下山以后,我送孙子到镇上幼儿园上学方便多了,到这里织布每个月还能获得3000元左右收入,真没想到这门手艺还有这么大用处哩。”罗佳琴手中的梭子似乎更轻快了。
不仅越来越多的安置点附近妇女来到“土布小镇”就业,早年间外出务工的布依族妇女也纷纷返乡,万天琴又向当地企业订购了200台传统织机,却也让这个初创企业犯了难——新订购的织机甚至没有放置的场地。
在这个当口,浙江宁波的帮扶资金为“土布小镇”解了燃眉之急。“今年宁波对口帮扶黔西南的2.5亿元援助资金中,有620万元专门用于在茶林社区新建一栋约4000平方米的土布纺织刺绣坊,项目实施后将结合旅游业,进一步将土布产业做大。”在贞丰县挂职的宁波海曙区干部黄列说。
“作为挂职干部,我们为土布制作工坊与宁波家纺企业牵线,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借助宁波高校资源,为土布发展提供设计、人才等方面的支持。”黄列说。
今年7月,宁波申洲集团向“土布小镇”捐赠了200台高速缝纫机,用于外贸成衣的加工。“这使得当地产业结构更加多元,也为附近群众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万天琴说,这批高速缝纫机也将放入新建的厂房中。
去年,30岁的王小面从务工多年的浙江返回老家,成了“土布小镇”的一名工人。而在上个月,她又与其他9名工友一同去了趟浙江,在宁波接受了为期1个月的高速缝纫机培训。
“回来以后,我们把学到的技术传授给其他返乡工友,看到老家有这么好的发展机会,而且一家人能在一起,这是最重要的。”王小面笑着说,祖祖辈辈的脱贫梦一定能在我们手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