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班母村的空气格外清新。国庆假期没有回家的王波走在村内的硬化路上,看着村子的新貌,思绪万千。今年初,王波从云南省委农办来到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班母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始了他第二次驻村生活。
2014年王波在楚雄州姚安县担任新农村指导员,经历了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识别回头看等扶贫工作后,2017年结束驻村工作回到原单位。此时的王波感觉自己对农村产业发展仍缺乏了解,而发展产业是保障脱贫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他打定主意再次申请下乡驻村,在农村发展产业上干点事情。这次,他来到了西盟县。
西盟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里集山区、边境、民族等于一体,当地的佤族、拉祜族等直过民族更是帮扶的重点和难点。
叮叮叮……手机突然响了,一看是班母村4组的岩丙打来的电话,王波心里一紧,他家又出什么事了?
“书记,来我们家‘座谈’一下吧。”岩丙在电话中说。岩丙是贫困户,家里四口人,女儿有些残疾,儿子非常顽皮,经常逃课。
“座谈?好的。”虽然王波心里满是疑惑,但他答应后便赶到岩丙家。
进院时,王波见岩丙正将堂屋的鸡赶出来。“书记快进来坐坐。”岩丙用带有浓厚地方口音的普通话招呼王波进屋。
王波一直放心不下岩丙一家。为让岩丙的儿子岩科去学校上课,王波曾做了不少工作,但山里的孩子不太习惯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课。
王波此次在班母村驻村,打定主意要实施产业扶贫计划。经过努力,现在村里已培育了蜜蜂养殖、云岭牛养殖等产业,通过多种途径提升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但和产业扶贫相比,班母村的教育扶贫,更让他牵挂。
“今年村里出了7名大学生,1名中专生,创班母村的纪录了。”王波说,这要是在城里可能不算什么,但在这个贫困山村,可是费了不少劲的。
为了让这7名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王波和驻村队员对他们进行了一对一辅导。
“他们有一颗自强奋进的心。”王波说,通过教育扶贫,村里的群众、孩子正在发生改变,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也愿意把孩子送进学校。在暑假期间,村里还有两名大学生加入扶贫队伍中来,帮着做统计,给村民们宣讲扶贫政策。
“今天叫书记来,就想感谢你一直以来的关心。”岩丙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家里开始一点点好起来了,全家对脱贫都充满信心。
在驻村工作人员等各方的推动下,村里群众的生活有了改变,也意识到教育和发展产业的重要性。
“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这更要求我们从点滴做起。”王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