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峰岭,位于北京房山区黄山店村,海拔370米,总面积约2000亩,是远近闻名的红叶观光区。每年秋季,漫山遍野的红叶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尽享田园风光,原本寂静的小山村热闹得不亦乐乎。然而,在得到开发利用之前,由于带不来任何经济收益,坡峰岭曾长期被当地人戏称为“破破岭”。
2009年之前,黄山店村曾长期以开采并向水泥厂销售石灰石为主要收入来源,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创收300多万元,虽然村民借此脱了贫,但连年的开山取石给村子的环境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压力。
“那时村里的空气很脏,洗干净的衣服晾在外面,很快就会沾满灰尘。”49岁的黄山店村民杨金红回忆说。
黄山店村党支部书记张进刚早早就意识到,采矿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寻找到新的收入来源势在必行。于是,他尝试了办养猪场、养鸡场,但都因效果不好草草收场。最终,他把目光投向了这座已经被当地人熟视无睹的“破破岭”。
“我当时想,随着经济发展,城里人越来越富裕,到郊外旅游的需求就会增加,如果把这座山峰打造成一个旅游景点,或许能吸引来一些游客。”张进刚说。
从2006年开始,张进刚走南闯北,参观、考察了许多全国知名景区,学习管理经验,为发展黄山店村的生态旅游做准备。2009年,黄山店村党支部正式决定开始建设坡峰岭景区,并于次年关闭了石灰石矿场。
“当时的主要工作包括建设6公里左右的环形登山步道,以及对一条经过村子的、填满垃圾的泄洪渠进行清理,并在两岸种植花草,打造成景观河。”张进刚说。
对于这一决定,村民们起初很不理解,抱怨这是“把钱白白扔到荒山、扔进河沟”。但张进刚并未气馁,他一次次召开会议,苦口婆心地向村民宣传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新理念。
2009年至2013年,坡峰岭景区一边建设,一边免门票试营业,借助游客们的口口相传,坡峰岭逐渐火了起来,成为首都市民赏红叶的主要去处之一。
随着游客的增加,黄山店村接待能力的不足凸显出来,建设旅馆成为必然选择。有大型旅游企业找到张进刚,建议拆掉民宅腾出土地盖酒店,遭到了他的拒绝。
“保持住特色文化,村子才有生命力,传统民宅是黄山店面貌的一部分,必须予以保留。”张进刚说,“压饸饹、山楂汁等山村特色小吃也是一样,看似不起眼,但恰恰对外来游客很有吸引力。”
为利用传统民宅,黄山店村党支部建设了35栋楼房,绝大多数村民已上楼居住,腾出的300多个院落中,已经有30多个被打造成精品民宿。
为弥补管理经验不足,黄山店村选择与互联网旅游公司远方网合作,由远方网对民宿进行改造装修、运营、宣传推广等一条龙服务,游客来之前便可以在网上预订房间。
走进一所名叫“姥姥家”的民宿,内部现代酒店式的布局与传统民宅的外貌形成强烈反差。“我们追求的就是兼顾传统的外表与舒适的居住体验。”远方网黄山店项目负责人蔡勇表示。
在党支部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黄山店村实现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为村集体创收2000多万元。
今年52岁的村民付玉静2009年前与丈夫一起运输石灰石,每年收入三四万元。2010年矿场关闭后,二人带着些许无奈离开了黄山店村进城务工。听说村里的旅游业火了起来,他们于2016年又回到了黄山店村,付玉静当上了民宿管家,丈夫则在餐馆里磨豆腐,两人每年仅保底收入就有7万多元。
“当年听说矿场要关了,我们对未来生活感到担忧,就离开了村子,没想到如今不仅村容变美了,我们的收入还实现了翻倍,感觉像做梦一样。”付玉静说。
被吸引回村的不止付玉静一人,1980年出生的刘丽英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市区从事酒店管理工作,听说家乡成为美丽乡村的典型,她毅然于2014年返回黄山店村,当起了全村餐饮业的管理员。
“我当年离开时,家乡非常贫穷,听说家乡成功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致富路,我既感到振奋,又感到有责任利用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帮助家乡发展得更好。”刘丽英说。
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张进刚在高兴的同时,也保持了定力。他每天都要上大众点评网,查看游客对坡峰岭景区的评价,及时发现不足。
张进刚表示,发展旅游业不能原地踏步,而是要不断创新,为景区增加新的内容。20世纪60年代曾有一部闻名遐迩的影片《红色背篓》,讲述的是一位供销社负责人带领职工常年背篓上山送货的感人故事,片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黄山店分销店负责人——王砚香。“未来我们计划利用这个故事,把黄山店村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就是黄山店村成功经验的总结,未来我们还将沿着这条道路,坚定地走下去。”张进刚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