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组专家到金正大示范田调研。
资料图片
11月24日,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历时8个多月,8家发起单位辗转全国30余家化肥骨干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对100余家生产企业、150家流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蓝皮书梳理分析了化肥全行业供给侧改革形势,发掘供给侧改革中的典型经验,并针对调研反映出的重点问题提出了八大建议,形成我国首份针对单个行业供给侧改革情况的全面报告。
“调研成果十分显著。这是中国化肥产业的一件大事,调研成果必将对中国化肥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化起到重要作用。”国务院参事刘志仁说。
化肥要保粮食生态双安全
化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解决吃饭问题发挥着关键作用。
据此次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四成基础化肥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0%,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下;调研企业亏损企业占比29%,盈亏平衡企业占比40%,近70%的企业处在盈利水平线以下。此外,化肥行业承受着不少偏见,企业化解过剩难度大,新型肥料标准滞后、概念多、监管不力,产业政策不完善,优惠政策取消、经营压力陡增,导致化肥价格低、企业效益差。
十九大报告提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指明了化肥行业的发展底线——必须保证粮食安全,必须保证生态安全。
“完善化肥产业政策体系;淘汰化肥落后产能纳入国家去产能总体战略;大力支持新型肥料发展;助推化肥行业走出去;支持民族钾肥工业;加强化肥市场规范管理……”蓝皮书对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8项建议,是化肥企业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
推动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
此次调研活动对21家典型企业样本进行了分析。其中,金正大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企业,是此次重点调研的对象。
金正大集团一直依托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七大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强大的科技研发团队,持续推动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下,金正大在原有缓控释肥产品和技术上,采用“双增双控”的技术,实现了技术和产品的升级。通过大量的试验示范,推出“25+10>50”减肥增效方案,即用25公斤新型稳定性肥料加上10公斤控释肥料,总计35公斤肥料,无论是作物产量还是品质,都优于50公斤等养分含量的传统肥料效果,成为“减肥增效”方案的最佳展示。
这一“减肥30%”方案目前在玉米、小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刚刚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发布了这一促进农业减排的减肥增效创新方案,引起了关注和热议。
同时,金正大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创新成果,通过输出技术、品牌和服务,致力于与上游及同行业广泛开展合作,共同破解行业发展困局,实现化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联动协同效应。目前,金正大已经与16家氮肥企业、2家磷肥企业、13家有机肥企业、5家复合肥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
强化“产品+服务”是方向
“化肥工业服务的对象是农民。为农民提供一揽子的服务,为农民提供令人感动的服务,企业不仅要懂化肥,还要懂得土、懂得水、懂得农业、懂得农作物。企业服务可以延伸到化肥产业链的全过程,用独特、周到的服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选择。”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说。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农业服务恰恰是连接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桥梁。
事实上,已有部分企业开始抢抓这一市场先机。2017年7月,金正大联合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华夏银行等单位,共同出资成立了中国首个现代农业服务合作平台——金丰公社。其中,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投入2亿美元,同金正大一起在中国打造300家以上的县级农业服务中心。
这些农业服务中心将与种植户签订托管合同,并提供从购买种子、肥料和农药等农资产品,到实地改土、播种、施肥、打药以及收割的全程服务。通过广泛的全球资源、专业的农机手、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和现代化农业机械,来改善传统种植方式,推动实现精准高效的现代化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