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洋村民”老萨的友爱之道

2018-12-12 17:03:50浏览:915评论:0 来源:山村网   

萨洋和厨师正在帮村民规划餐饮制作  

萨洋和妻子

  ●闻声

  在京郊慕田峪长城脚下的怀柔区慕田峪村,居住着一位特殊的“洋村民”,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老萨。

  之所以说他“特殊”,原因有二:其一,老萨本名萨洋,是一位已拿到中国绿卡的美国人,并因特殊贡献还获得了外国人在北京的最高荣誉——长城友谊奖;其二,出于对中国长城文化的痴迷和热爱,他和妻子唐亮放弃城里优渥生活来到农村安家落户,一住就是二十年。

  一个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定居京郊乡村,不仅与当地村民和睦相处,而且还发挥个人专长开办“洋民俗”解决村民就业、帮助规划设计新农村,真情演绎了和谐邻里一家亲,在当地广传为佳话。

  入乡随俗得到村民认可

  各种文化聚集的北京,外国人聚居区并不少见。

  但在距离市区七八十公里远的长城脚下慕田峪村,老萨就显得格外“特别”。因为,村里除了他,都是黄皮肤、黑眼睛,而且只有他咿哩哇啦说英语。

  “从北京到村儿里还是挺方便的,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到。”萨洋的普通话好得让人惊讶,还带着京味十足的“儿化音”。他所说的“村儿里”就是京郊怀柔区慕田峪村,曾被评为“北京最美的乡村”。

  “由于语言不通和生活方式不同,慕田峪村民最初对我这个黄头发高鼻梁的新‘邻居’并不是很接受。”老萨笑着说,村里的大街上多了一个说着洋话的外国人,村民们一开始还真就适应不过来。“我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于是,无论见到谁,我都热情地打招呼,聊上两句。”

  时间久了,村里人发现这个“洋”邻居很懂礼貌、还有那么一点儿可爱。慢慢的,村民在街上碰到他,也都愿意和老萨说声“哈喽”!在互相问好的同时,还彼此眼神交流一下,让友谊更加深厚。

  再后来,村民们发现老萨不仅懂礼仪,还“入乡随俗”。得知村民李风泉抱了大胖孙子,老萨就主动包个红包去吃“满月酒”。老萨说,随“份子”是中国老百姓的传统习俗,包含着团结互助的乡里亲情,也是大伙儿沟通感情的桥梁。这比外国人少有交流好多了,值得世界各国学习。

  “我这是在报答老李的恩情。”原来,20多年前,老萨之所以能安家慕田峪村,都是在村民老李的帮助下实现的。如今,村民家里只要有红白大事,老萨都一准儿去参加,有时出差没空去也要安排员工代他参加,无一例外地随“份子”。每到重阳节、教师节,老萨还组织员工去慰问,将节日的问候送给老人和教师。“我是在沾沾喜气儿。”老萨笑着说到,每天都有喜事儿,生活就更幸福了。

  感情越交越厚。老萨的友好之举得到了村民的认可。每到收获季节,地里的瓜果梨桃等农作物熟了,村民们准保请他尝个“鲜儿”。特别是受过他帮助的乡亲们,还时不时地邀请他到自己家做客,拉个“家常”。村民们不仅接受了老萨,还把他当成了“村儿里人”。

  给百姓帮忙是我分内的事

  搬进村里居住后,老萨发现很多四五十岁的村民整天都闲在家里,除了务农有点儿收入外,别无一点儿进饷儿。

  “我改造一部分闲置农宅,开办民宿,一来可以发挥自己的设计专长,二来可以解决部分村民就业。”老萨的想法得到了村干部的鼎力支持,并成功租下“瓦厂”和“小园”,招募慕田峪等周边村民20多名,开始了“洋民俗”的经营。

  受其影响,周边镇乡的民俗户也纷纷效仿改造房屋。有的搭起芬兰小木屋,有的安上大落地窗,有的搞起意大利风情玻璃制品店,在院中竖起现代雕塑与古老长城遥相呼应,屋内加入欧式壁炉、吊灯、油画……这样一来,原本破旧的老屋摇身一变,成了独具特色的异域民俗院。

  “现在来我家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几乎占到了接待量的一半儿,成沓儿的Money手拿把攥。”为吸引更多国际“驴友”,民俗户李海民专门请萨洋帮忙“升级”,全新拾掇了自家小院,从设计到装潢处处体现质朴、原野、简约的国际乡村游审美情趣。

  慢慢的,来村里租房居住的外国人多了起来,既盘活了村民闲置的房屋,也带来了环境的改变和不一样的文化。村里各家各户“农家乐”的招牌、菜单都是中英文对照。村里添了绿化,亮了路灯,建了公园,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洋”为中用正在生发更大潜能。在经营和管理模式上,本土民俗户也纷纷向国际标准看齐。饭菜既有农家饭,也有汉堡包;酒水除了牛栏山二锅头,还有法国特酿等洋酒。

  由于在老萨民宿工作的大多是附近村民,而客人多为外国人,所以语言沟通成为最大障碍。于是,老萨从最基础的26个英文字母开始,不厌其烦地教村民发音拼单词和简单的交流语句。与此同时,他还开办了国际礼仪培训班,免费教村民如何拿刀叉、打招呼等礼仪。

  “过去村民见面打招呼,张嘴就‘哎’‘嗨’‘嘿’的,人家外国人见了我们一水儿的‘你好’。受他们影响,现在村民见面也说‘你好’了!”小园餐厅服务员魏立华说,在这里不仅实现了就业,还学到很多西式礼仪知识,英语水平噌噌地提高,现在已能娴熟地和外国人对话了。

  许多人不理解老萨,“花这么多钱培训村民,你值得吗?”但老萨说:“我是慕田峪村民,给老百姓帮忙干点儿事,是我分内的事情。”现如今,餐厅工作人员都能够用英语为外国顾客服务,而且还能辅导自家孩子学习英语。

  “有时家里来了洋客人,我就会跑到萨洋那里讨教两招儿,什么鸡肉汉堡、意大利时蔬面、咖喱牛肉饭,一准让客人满意。”村民李凤树感触最深的是,“萨洋从不保留!”

  若是“小园”来了中国客人,想吃地道的农家饭,萨洋也会把邻居大嫂请来露儿一手。“王大嫂炸元宵”就是这样上了“小园”西餐厅的菜单。

  享受到“家里人”的待遇

  “靠山吃山,靠着长城理所应当吃长城。”持有慕田峪“荣誉村民”证书的老萨认为,这个证书是对他定居村里的最大认可,“我要为慕田峪新农村建设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儿。”

  老萨所说的“小事儿”实际上可是一件利村利民的大好事。经过前期深入调研,老萨提出建设“慕田峪国际文化村”。这一想法,不仅得到慕田峪村的支持,周边北沟等村也大力拥护。

  按老萨理解,“慕田峪国际文化村”改造之后的农舍,保留原始外表,而建筑内部则完全现代化。在此基础上,还要设计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具有国际水准。老萨的改造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不仅盘活了多年闲置的老宅,还让村民有了更多营收。

  “我希望让全村人的生活都得到改善。”老萨自己的乡村别墅发挥了典型的样板作用,将国外新农村建设一些先进理念因地制宜移植过来,比如大玻璃落地窗、烤炉等等。农民空置的房子、村里的仓库、砖瓦厂、拖拉机房都被业余设计师萨洋改造成“原汁原味”的中国农村住宅。经他改造设计的房子在长城脚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别墅群。各国游客的交替入住,让慕田峪村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文化村”。

  老萨一直把“可持续发展”挂在嘴边。如今的慕田峪国际文化村里30个国家的居民形成了“中外文化并存、世界人民相邻”的独特景观。

  “谁说农村就不能国际化?”北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全介绍,老萨的民宿改造竟然起到了雁阵效应,至今已有13户外国友人纷纷把家迁到这里,成为北沟村150多户村民中的一份子。

  “萨洋是我们这儿最有名的村民。在这里生活多年,他已经和村民完全打成了一片。他对房子这种既保护传统又结合现代的改造手法对我们村成为北京的‘美丽乡村’和‘国际长城艺术村’功不可没。”王全说,萨洋和村民几十年来的和谐共处,就是民心相通很好的典范。

  “我之所以最终能在京郊农村扎下根,是因为农村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煤改气煤改电,垃圾回收,都让村子变得更宜居。”老萨说,“你们进村的时候注意了吗?我们这里天天都是这么干净,村里的路上连个烟头都不会有。”

  由于贡献突出,老萨在北沟村也享受到了“家里人”的待遇。村书记王全特地把老萨请到村委会,发给他一个“北沟村荣誉村民”的证书。打那以后,老萨每次遇到王全,头一句话准是“王书记,我可是您的荣誉村民呦!”

(责任编辑:杜旭)
下一篇:

宝鸡市食药监局:3批次食用农产品抽检不合格

上一篇:

收割季探美国“粮仓”:丰收不知何处去,更愁来年路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