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黑斑病 【月季黑斑病主要症状】:
月季黑斑病是世界性病害,1815年瑞士首次报导;1910年我国报导了蔷薇属植物上的这一病害,目前我国几乎所有栽植月季的地区均有此病发生。该病发生严重时,使叶片枯黄脱落呈“光杆”状,成为月季生产重要问题。
症状
病菌侵害叶片、嫩梢和花梗。叶片初发病时,正面出现紫褐色至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病斑,直径1~12毫米,病斑边缘呈放射状,这是黑斑病的典型症状。后期叶片变黄,病斑上着生黑色小粒点,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有的月季品种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有的品种往往几个病斑相连结为黄色斑块,而病斑边缘还呈绿色,称为“绿岛”。嫩梢、花梗染病产生紫褐色至黑褐色条形斑,微下陷。病害严重时,植株中、下部叶片全脱落,仅留顶端几张绿叶。
病原
病原菌(Actinonema rosae)是由半知菌亚门、腔胞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放线孢属的蔷薇盘二孢菌侵染的。有性世代为Diplocarpon rosae Wolf。病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0~25℃,侵入月季最适温度为19~21℃。
【月季黑斑病发病特点】:
月季黑斑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植株的芽鳞、叶痕、枯梢和落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天降雨后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喷溅水传播,由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潜伏期3~6天可出现症状,发病至叶片脱落约经8~32天,气温越高病叶越易脱落。每年3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9月下旬至11月为发病盛期。多雨、多雾和台风雨后闷热,通风透光不良的环境,弱株和老株,发病均较为严重。所有月季栽培品种均可受侵染。老叶较抗病,新叶易感病,展开6~14天的叶片最易罹博一般来说,花色浅、花朵小和直立品种易感病,较抗病的为“伊丽莎白”、“黑千层”、“伊斯贝尔”、“热带之王”、“墨龙”、“葵花向阳”等。国外报导“大卫”、“月亮花”、“金色无瑕”、“黄色无瑕”、“粉色无瑕”等品种为高抗种,但未发现免疫品种。
【月季黑斑病防治方法】:
1、在冬季和早春时节彻底清除植株上的病叶和地面的落叶,并结修剪除去病枝,减少越冬病原。生长期随时清扫落叶。
2、改进栽培管理措施,选用当地抗病性强的月季品种栽培。感病品种最好与抗病品种间隔种植,起到隔离作用,以减少病害传播及蔓延,栽培时注意株距,不宜过密,浇水时间不宜太晚,不宜上方浇水,采取根部浇灌,以免不滴溅打使病菌的孢子得以传播到邻近的叶片上。注意通风透气,控制温度,合理养护,培增强植株抗病性。
3、药剂防治。翌年开春在月季、玫瑰萌发前,喷晶体石硫合剂100倍液。发病初期交替喷75%百菌清可湿粉剂1000倍液,或45%噻菌灵(特克多)悬浮剂500至600倍液,40%氟硅唑或25%腈菌唑乳油800倍,或40%多硫悬浮剂或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或50%复方硫菌灵可湿粉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700至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粉剂800至1000倍液,雨季7天喷1次,平常生长期和梅雨季节7至10天喷1次,连喷4至5次,可控制病害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