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竹绒野螟
分布与危害
竹绒野螟(Crocidophora evenor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我国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四川、广东等地,主要为害毛竹、慈竹。
幼虫卷叶取食,严重为害影响下年度出笋。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4mm,翅展26-30mm,体金黄色,翅外缘有1条黑褐色宽边,外缘与缘毛间有1列黑点,前翅横线3条;后翅横线1条。
卵:扁椭圆形,长径1.1-1.2mm,乳白色。卵块呈鱼鳞状排列。
幼虫:体长20-28mm,淡黄色,前气门前有1块,中后胸两侧各有3块揭斑。
蛹:长13-16mm,红棕色。
竹绒野螟
发生规律
1年1代,以2-3龄幼虫于当年小年竹竹叶上卷1片叶为苞在内越冬。2月下旬幼虫卷3片叶为苞取食。幼虫喜弃旧苞结新苞为害,幼虫老熟前由苞叶多达10片,竹上空苞率达90%。4月底幼虫老熟于中苞中化蛹,5月中旬成虫羽化,飞出竹林以栎(栗)花蜜为补充营养,1株大栗树,可诱数千头蛾,一周后雌成虫飞向当年小年竹林产卵,卵产于叶背,每卵块有卵15-52粒,成虫有趋光性。卵经5-8天孵化,初孵幼虫分散爬行,每头幼虫选1片叶纵折成饺子形虫苞,幼虫于苞中越夏。秋天幼虫偶到叶尖取食上表皮,脱1-2次皮越冬。天敌种类多,有长尾蓝雀、画眉、小噪鸟等取食幼虫及成虫;蜘蛛、蚂蚁、步甲捕食幼虫;绒茧蜂寄生幼虫。卵有赤眼蜂。踊期有甲腹茧蜂。寄生菌主要为白僵菌,一般寄生率为25-32%,最高可达 65%。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结合竹林抚育,清除林间、林缘小灌木,减少蜜源植物;冬季削山松土,可以增加过冬幼虫死亡。
(2)物理防治。
根据成虫趋光性,于成虫盛发期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
(3)生物防治。
注意引放天敌,并加以保护,发生不重时尽量不要施用农药。可在5月底于小年竹林内释放寄生蜂,每亩7万头。
(4)化学防治。
在3月中下旬,于竹林喷撒2.5%敌百虫粉,每亩3kg,或90%晶体敌百虫、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