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琅琊山介绍

2019-02-12 07:42:30浏览:55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琅琊山位于安徽省东部滁州市境内,古名摩陀岭,系大别山向东延伸的一支余脉。相传西晋时琅琊山司马佩率兵伐吴,曾驻跸于此。

  琅琊山位于安徽省东部滁州市境内,古名摩陀岭,系大别山向东延伸的一支余脉。相传西晋时琅琊山司马佩率兵伐吴,曾驻跸于此。东晋元帝司马睿在称帝前也是琅琊王,曾在此避乱,故后人改名为“琅琊山”。山高200~300米,山上峰峦俊秀,泉涧优美,古树参天,环境幽雅,还有唐建琅琊寺、宋建醉翁亭和丰乐亭等古建筑群,以及唐、宋以来摩崖碑刻几百处,其中唐代吴道子绘《观自在(即观音)菩萨》石雕像和宋代苏东坡书《醉翁亭记》碑刻,被人们视为衡世珍宝。这里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景观丰富,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自古有“皖东第一名胜”之赞誉,成为历代达官显宦、文人名士旅游雅聚之地,是我国二十四座文化名山之一。1985年国家林业部批准在此建立“琅琊山森林公园”,并列为全国十个重点森林公园之一。1998年国务院公布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琅琊山位于滁州县城西南约5公里,主峰是丰山,海拔317米。山不甚高,但清幽秀美,四季皆景。古人称之为兼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的“皖东八名胜境”,被誉为“蓬莱之后无别山”。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占地面积115平方公里,现分为琅琊寺、醉翁亭、丰乐亭、野芳园、深秀湖五个景区。还有龙蟠寺、龙华寺、复兴庵等几处古遗址及景区。

山门

从滁州城出发,沿琅琊古道(现已筑成公路)西南行,至进山处有一牌坊,即为山门。八柱双檐,十分壮观,坊上“琅琊山”三字系苏轼所题。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琅琊寺中的主要建筑,居寺之中央。殿高14米,深15.3米,正殿中间,正中一间略大,以合抱粗的栋木为柱,气势十分雄伟。

大雄宝殿包含大、雄、宝三层意思。大者包含万有;雄则摄伏群魔;宝者,即佛、法、僧三宝。因此,它是一般寺庙的主要建筑。大殿正中塑如来佛,大佛高踞莲花座上,通体涂金,闪闪发光。如来佛两旁有他的两个弟子:伽叶、阿难。伽叶在释迦死后,即为佛教的长老。阿难又继伽叶后为长老。相传佛教经典就是由他凭着记忆,把佛祖生前所说的话写在贝叶上流传下来的。如来佛的背后塑观音菩萨。观音两旁又有两尊菩萨,一叫善财童子,一叫龙女,都是观音的侍从。大殿左右塑十八罗汉,每边九人,或喜或忧,或怒或笑,神态比现,生动有趣,体现雕塑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大雄宝殿的梁柱、檐口全部雕龙刻花,涂色抹彩,用工十分精细,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殿前花木扶疏,四季花红叶绿,其中有四株齐殿高的柏松,终年苍翠,生气勃勃。殿后墙壁上嵌有15块石刻,完整无缺。石刻大小相似,但其书写、镌刻的风格各异,各有千秋。殿后墙壁上还有古代石刻观音像和金刚经塔碑。观间赤脚踏云,面带微笑,"眉目津津,向人欲语",栩栩如生。像旁书"观自在菩萨"五个楷书大字。殿后有一株两人合抱粗的极树,巍峨挺拔,犹如庙中的旗杆。

琅琊寺

进得山门,过薛老桥,经醉翁亭后,上山直达琅琊寺,一路上青山照面,溪水潆洄,古树争荣,花香鸟语,景色幽丽迷人。

琅琊寺距醉翁亭约1公里许,居琅琊山深秀之处。初建于唐大历元年(公元771年),名宝应寺,由滁州刺史李幼卿会同山僧易名开元禅寺。以后又几经兴废,现在的寺院大部分为清光绪年间重建的,称开元律寺,系我国东南名刹之一。建国后,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成为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和风景名胜区。该寺因位于琅琊山上,长期以来人们就简称它为“琅琊寺”。1984年滁州市地名办公室报请市委批准,正式命名琅琊寺,扩修了琅琊古道。

琅琊寺占地约1平方公里,前有山门,上书“琅琊胜境”。寺内主殿为大雄宝殿,简称大殿,宏伟宽敞,高大巍峨,雕饰精致,古朴典雅,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珍品。殿中供释迦牟尼、十八罗汉、观音等佛像,“文革”中全部被毁。1981年重塑,更显光彩。大殿后院的墙壁上有唐代名画家吴道子所绘的《观自在(即观音)菩萨》石雕像,被世人誉为“眉目津津,向人欲语”的衡世绝笔。此像原置于琅琊寺东北的观音殿中,后殿毁于兵火,像就移至此,镶嵌于壁上。

大殿前有一放生池,名明月池,池上建有明月桥。每当月白风清之夜,站在桥前池畔,观月赏景,更显得清幽绝俗。池左侧有明月观,原是道教佛堂,现设茶室,游人可在此小憩、品茗。大殿后有藏经楼,原藏有佛教经书甚多,其中一部《贝叶经》,相传系大唐高僧玄奘从“西天”取来的,弥足珍贵。此外,还藏有唐伯虎、文徵明、郑板桥等名家书画。藏经楼旁有念佛楼,现辟为招待所,供游人住宿。

大雄宝殿北面的院内有揽秀堂、积馨斋等建筑,积馨斋原为僧 人厨房,现改建为餐厅,对外供就素餐,风味独特,质美价廉,闻名遐迩。其后有三友亭、濯缨泉等名胜。三友亭初建于明代,亭旁原有松、竹、梅“岁寒三友”而得名,周围景色清雅。原亭早毁,1917年由僧人募资重建,建国后又经政府大修。濯缨泉以取意于《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句,又名庶子泉,泉水清冽甘醇,过去与醉翁亭前的酿泉同享盛名,被誉为“琅琊名水”。

大殿南面有一园林名祗园,自成一独立院落。园内苍松翠竹,古树名花,景色清幽。院后峭壁高耸,壁上满是摩崖题刻,大多出自名家手笔,字体俊秀遒劲,百家纷阵,殊堪观赏。园中建有悟经堂、翠微亭、酴醾等古建筑,为宋明两代所建,后都遭毁,现在的建筑是清代、由僧人重建的,现又加以重修,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琅琊寺东北侧有一无梁殿,原名玉皇阁,为道教场所,由于整个殿宇全用砖石砌成,无一根木梁,故俗呼为“无梁殿”。其旁过去还有地藏殿、观音殿等建筑,今已无存。无梁殿内有玉皇大帝铜像一尊,高8尺,亦在“文革”中遭毁,现已按原样重塑。殿旁有石径上山,可至清风亭、雪鸿洞、归云洞和皓青和尚墓。雪鸿、归云两洞曲折幽邃,深不可测,洞内有石刻多处,书法精湛,亦是珍贵文物。在离两洞不远,有一株奇特的“石上松”(现经专家鉴定,此树不是松,而是一古柏),躯干高大,盘根错节,虬枝如龙,已有四百余年树龄。整个树干是从一块巨石上破隙而出,堪称“琅琊一绝”。

在琅琊寺右侧有登山石道,一路上岩石崎岖,林木茂密,至近峰顶处有一山凹,即“南天门”。原有牌坊一座,因年久失修而废。除近过去有久废的碧霞宫、会峰阁、三霄殿等建筑,近年来已渐次修复和重建,焕然一新。这里视野开阔,气象万千,极目远跳,滚滚长江有如白练,巍巍钟山恍若青屏。山下阡陌纵横,眼前层峦叠翠,顿觉胸怀开广,心旷神怡。在山道中途的月亮山下,有新建的电视转播台,矗立山巅,挺拔壮观为这琅琊古秀增添了时代的色彩。

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处,在琅琊古道之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经之地。亭建于北宋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文学家欧阳修被贬于此任滁州太守,感于时愤,寄情山水,常邀友人游琅琊山,在琅琊寺中饮酒抒怀,与寺僧智仙过往甚密。智仙敬于欧阳修的高尚人品,也同情他的不平遭遇,为了让其少跑山路,特在半山处建一方亭,供他歇足,并可在此聚友饮酒。亭建成后,智仙请欧阳修命名,欧自号“醉翁”,遂题名为“醉翁亭”,还写下了著名散文《醉翁亭记》,流传后世。实则当时欧阳修年仅四十,并非老翁,也不常醉,取名“醉翁”者只是心有积愤,借“醉”来避世、玩世而已。文中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深究间也”之句,这是他内心的一种真实反映。

现在的醉翁亭地区,已不是一座孤单的凉亭,而是以醉翁亭之间,依山傍水,幽雅而宁静。这里古树婆娑,亭台错落,青山如画,碧水潺流,环境十分优美。亭中新塑的欧阳修立像,神态安详。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圆底篆体“醉翁亭”三字。据说当年欧阳修不仅在此聚友饮酒谈天,也常在这里办理公务。在他诗中有“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之句,可见其饮酒中不忘公务。离亭不远,有泉水从地下滑出,贮于一石池中,水质清澈醇美,此即著名的酿泉,为琅琊山十八景之首,当时欧阳修很喜欢以此泉不沏茶、酿酒而饮之。今酿泉早已湮没,在其南面,玻璃沼旁,有让泉,泉水也佳。

醉翁亭北有二贤堂,初建于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系当地人士为纪念滁州前后两任太守王禹偁和欧阳修所建。原堂已毁,现堂为建国后重建。醉翁亭西侧有宝宋斋,建于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斋内有两块石碑,正反两面镌刻着苏东坡所书《醉翁亭记》全文,这是苏为纪念其恩师而写的。文有丰采,字亦俊逸,后人称为“欧文苏字,珠联璧合”,视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与琅琊寺中吴道子所画的《观自在(即观音)菩萨》石雕像,同为难得的古代文化瑰宝。

宝宋斋南面是一个面积较大的庭院,院内有意在亭、古梅亭、影香亭、怡亭等亭台建筑。有泉水从墙外流入,曲折蜿蜒,如回肠九转。传说当年欧阳修常在这里与友人共饮,有一次,他忽生奇想,用杯盛酒浮于水上,任其潭流,流至某人脚下,即将杯中之酒饮尽,称为“九曲流觞”,为后世引为趣谈。后人在“九曲流觞”处建意在亭,并仿欧阳修戏水饮酒作乐,亭似苏州园林建筑,十分古雅。

在醉翁亭院的西侧有一座醒园,建于1926年,面积不大,甚雅致。园内有解酲阁等建筑。出醒园南门,过桥不远即是琅琊古道,道旁有洗心亭。

洗心亭

洗心,即悔过自新之意。古时候的琅琊寺,虽也风景优美,但并非专供游览,而主要是和尚聚集念经、人们烧香拜佛的地方。洗心亭建在即将入山寺的山肢下,求神拜佛的信男信女,须在此焚香祷告,对过去的罪恶表示忏悔,如此洗了心,“心诚则灵”,再上山拜佛就灵验了。如果未能如愿,那也不是菩萨不灵,而是你的心不诚。

从滁城入琅琊山游览,走至洗心亭,大多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这时,步入洗心亭内休息片刻,然后再上山,便可精神倍增。如若先游醉翁亭,再游琅琊寺,因在醉翁亭内为园林美景所陶醉,虽过醒园而犹未醒,此时入洗心亭内逗留片刻,抑情醒醉,定心养性,然后再缓步上山,领略新的风光,将倍觉清新。

古梅亭

古梅亭在醉翁亭院的北面,因亭前有一株古梅而得名,又称赏梅亭。相传此梅系欧阳修所手植,世称“欧梅”。原梅早已枯死,此株为明人所补植,至今枝叶繁茂,清香不绝。古梅南面有影香亭,建于一方池上,原名见梅亭,后来有人在壁上题了“寒流疏影”、“翠积清香”两块碑刻,遂改为今名。

丰乐亭

丰山是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座山峦,主峰高246米。它紧靠滁城西郊,举步可达。山上自然风光优美,文物古迹众多。有汉修高祖庙、宋建表丰庙、明筑幽栖寺,还有汉寿亭侯古庙、三茅祖师行宫、三皇古殿、明王阳明祠等,以及各市地多亭台建筑,可惜这些古建筑群,大都年久遭毁,现在仅有遗迹可寻。

丰乐亭建于丰山东北麓的幽谷中,是丰山风景最佳之处。距滁州城约1公里。这里面对峰峦峡谷,傍倚涧水潺流,古木参天,山花遍地,风景十分佳丽。相传亭的兴建,与“醉翁”欧阳修有关,一天,欧在家中宴客,欲沏新茶待客,遣仆去琅琊山醉翁亭前酿泉取水泡茶,不意仆在归途中跌倒,水尽流失,欲回去再取,怕时间太久,遂就近在丰山取来泉水。可是欧阳修一尝茶味,便知不是酿泉之水,责问原由,仆不敢隐瞒,直告之。欧氏听后不但不责备,反而欣喜,谓此泉水虽不同于酿泉,但也是好泉。当即偕客一起去丰山,见这里不但泉好,风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泉名“丰乐泉”,亭名“丰乐亭”。还特地写了一篇《丰乐亭记》,与《醉翁亭记》成为姐妹篇。后来苏东坡也把《丰乐亭记》全文书刻于亭中石碑上,供人阅读和欣赏。至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滁州知州陈知新重修此景,把丰乐泉改名为“紫薇泉”,亭名未改。

丰乐亭自闻名于世后,游人渐众,附近也陆续建起一些建筑。亭前有山门,亭后有厅堂,还有九贤祠(又名危楼,内供与滁州有关的九位贤人画像)、保丰堂等,四周筑以围墙。丰乐亭内有苏东坡书刻的《丰乐亭记》石碑、吴道子画的《观自在(即观音)菩萨》石雕像,保丰堂内有明滁州判官尹梦璧所作的《滁州十二景诗》碑刻,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品。

丰乐亭以北原有一条“西涧”,与丰乐亭一山之隔。唐代诗人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时,曾为这里优美的山水景色所吸引,吟咏了“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脍炙人口的诗句。之后,人们依韦氏诗意在这里建起了野渡桥、野渡庵、飞泉览胜亭等建筑。建国以后,政府为治理水患,开发水利,在西涧上建造了拦河大坝,形成了一个山间水库,称为“城西湖”,使许多景点沉没湖底,但出现了另一种自然景象,四周青山环抱,中间碧水涟漪,山明水秀,鱼跃鸟飞,风光无限,生气盎然。

野芳园

野芳园景区在琅琊山门以内,进山门不远即是,是上琅琊山的第一个风景区,始建于1985年,原名“盆景园”,以培育花卉林木、展览盆景为主,后扩建为具有亭台廊阁、假山池沼、花木扶疏、环境幽雅的园林景区。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其布局结构系仿苏州园林格式,飞檐翘角,曲径朱柱,小桥流水,峰青潭碧,犹如一座玲珑精致的大型“盆景”,伫立于琅琊山间。园内有赏心斋、曲苑长廊、下班温室、拥霞轩、展曦堂、舒亭、乐乐亭、大假山等建筑,植有枫树、桂花、紫荆、绣球等花木,依山就势,布置精巧,错落有致。使山景园景浑成一体,在此温步流连,颇觉赏心悦目。

赏心斋是野芳园进门的第一幢建筑,面积约38平方米,朝南走向,四周墙上砌有格窗,在室中可透过格窗看到园中景致,颇有赏心悦目之趣,故名。其东侧有门连通盆景长廊。长廊长约百米,三拐四曲,两头连接赏心斋和拥霞轩,又名曲苑长廊。廊内专门陈列各种花卉山石、树桩盆景,花奇叶翠,姹紫嫣红,盆景幽雅精巧,长廊古朴典雅。廊后墙也有漏窗,与外景相融。

拥霞轩在园的南测,面积约42平方米,面对朝阳,三面围墙,厅堂明亮,北连长廊。堂内陈列山水、花鸟等画卷,是游人赏景论画之所。长廊东面还有展曦堂,面积65平方米,内设茶室,堂前有观鱼池,池中倒影婆娑,游鱼嬉戏,在此品茗观景别有情趣。

园的西侧是一座大假山,用太湖石垒成,占在面积为120平方米,山高8米。山上峰峦林立,山下幽洞相通,周围还有池沼、小桥、亭台等环绕,景色秀雅,成为园中之园。在野芳园院外的公路旁,还有醉翁石和“张飞卖肉处”两个景点。

深秀湖

深秀湖景区位于醉翁亭至琅琊寺山道中间的南侧,原系琅琊溪畔的一小潭,古人游山时喜欢在这里垂钓。周围峰峦族拥,环境清幽。1958年政府为治理下游水患,在此溪上修筑拦河大坝,遂成一山间水库,当时取名“军民水库”,以志军民合力共修之功。1983年琅琊山风景管理处以此山水景色秀美,为开发旅游资源,增加景点,利用这里绮丽的湖山风光,修建起湖心亭、九曲桥、水榭、轩廊、石矶等建筑,还整修了湖畔的蔚然亭,并在其附近山上建造了琅琊书斋,接待游客食宿,成为一个独立的风景游览区。以欧阳修《醉翁亭记》文中“蔚然而是深秀”之句,取名“深秀湖”,亦颇切合这里的自然景色。

深秀湖面积约540平方米,上接琅琊溪水,下通余家洼水库。湖水澄碧,清澈透底,犹如“山间明珠”。湖中建有湖心亭,重檐翘角,朱柱石栏,雕饰华丽,古色古香。一边九曲桥与湖岸相连,一边有长堤通向湖边水榭,堤上筑有拱形大桥。在此漫步遨游,观青山如黛,看碧水涟漪,恍如置身画中。

水榭位于深秀湖的西侧,临水而筑,正屋三间,高大宽敞。三面环廊,前面置台栏,游人可在此观鱼戏水,赏景乘凉。轩廊在湖的东南角,处于湖水的出口处,由三亭两廊组成,一面临水,建筑古雅,与水榭、湖心亭等建筑交相辉映,为湖景增色。深秀湖东岸有一组由太湖石垒成的“石岛”石形怪拙,兀立水中,景色奇妙,名为“石矶”,游人多在引摄影留念。

蔚然亭原是建于清代的古亭,位于琅琊古道旁,几经兴废。深秀湖出现后,处在湖的东北侧,为今人所重建,在此观湖山风光,景亦颇幽。此外,在湖周的山坡上,还有重熙洞、桃花洞、熙阳洞等景点,有待开发。

会峰阁

会峰阁是琅琊山风景名胜中的最高建筑物。它于1988年开工兴建,建筑在南天门的明代建筑会峰亭的残基上。

会峰阁依山而建,美观大方,气势雄伟。从四面观看,高低形状各不相同。从东面观看,它有三层;从南面观看,它有四层;从西面观看,它有五层。高度24米。

会峰阁每层是六面八角,都采用古典建筑的飞檐翘角式样,阁顶用黄色琉璃瓦覆盖,雕梁画柱,古朴大方。阁上24个铃角,都装有铜铃,山风拂处,金声四起,悦目赏心,闻声如入仙境。

晴朗天气,登上会峰阁,极目远望,天高地阔,心旷神怡。这里阳光各煦,山色苍茫,群山逶迤,匍匐脚下,给人以“一览从山小”之感。众山列队,一收眼底。这里象一座检阅台,检阅千山争秀,万峰苍郁。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九华山介绍

上一篇:

天池介绍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