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在每年的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
一、处暑风水处暑标志着阴阳开始转换,阳气逐渐减弱,阴气逐步增强。丙、丁、午、巳火开始退值,庚、辛、申、酉金开始当值。开放转为收敛,成长变为成熟。湿气下降,燥气上升。天高气爽中,也含有秋杀之气。
八字中用庚、辛、申、酉之气的朋友,正逢好时节,假如再能从居家、学习工作场所,以及风水物方面加强金气场,学业、工作、事业、财运、婚恋、身体健康等都会有明显的改良。不喜或忌庚、辛、申、酉之气的朋友,就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化解。
二、处暑养生处暑节气后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一般来讲,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空气相对湿度是40%~60%,过高过低都会感觉不舒适。由于秋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小,其相对湿度下降,尤其是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30%以下时,人们就会感觉到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发展为疾病(即“秋燥证”)。
饮食养生保健的方法对“秋燥”有很好的预防效果,尤其提出要多吃一些寒凉多汁的蔬菜水果和流食,如黄瓜、西红柿、冬瓜、百合、白萝卜、胡萝卜及梨、苹果、葡萄、荸荠、甘蔗、柑橘、香蕉、柿子、菠萝、罗汉果、大枣和汤、粥等。这不但有利于维生素的增补,还能够增加水分的摄入。饮食上要尽可能少吃花椒、辣椒等辛热食品,更不宜吃烧烤食品,以加重秋燥的症状。
增加水和流食的摄入,提倡采用“五一二”的方法:“五一”的意思是5个1杯,即早晨起床后喝1杯白开水,早餐时喝1杯豆浆,午餐时喝1碗汤,晚餐时喝1碗粥,睡前半小时喝1杯牛奶;“二”的意思是上下午各喝两杯茶。
下面介绍3个预防“秋燥”的流食保健方:
1、梨粥梨2~3个,洗净后去核切碎加大米100克,加水煮粥。梨,味甘酸性凉,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大米健脾益气,两者同煮为粥,具有益气健脾、滋阴润燥的作用,可作为预防秋燥的保健食品。
2、百合银耳粥鲜百合50克,银耳10克,大米100克。将百合洗净切碎,银耳用温水发开后,洗净切碎,与大米同煮为粥。百合,味甘性微寒,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银耳,味甘淡性平,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大米益气健脾,三者同煮为粥,具有润阴润燥、补肺养心、健脾生津的作用,适用于在干燥的秋季食用。
3、银百秋梨羹银耳10克,百合10克,秋梨1只,冰糖适量。将秋梨洗净去核切小块,加入水发银耳及百合、冰糖,放入碗中在火上蒸1小时后,食梨喝汤,有滋阴润燥、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秋燥咳嗽、干咳少痰者。
处暑时节恰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是人所周知的。科学的养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把握睡眠规律及方法。另外,古代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了子午觉的重要性(即天天于子时、午时入睡),以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侯气复。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惫的时间。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三、天凉当护脐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大家都晓得寒从脚上生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尤其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冷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假如冷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呕吐;假如天长日久,冷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如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女性的痛经、月经不调,严重的还可出现闭经、不孕。
因此,除了根据天气变化增添衣物、晚上睡觉注意覆盖腹部外,还可以推拿肚脐。方法是先将双手掌心搓热,然后上下重叠放在肚脐上,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分别揉按100次。假如冷气积聚日久,病症顽固,还可以取粗盐(腌咸菜用的)0.5~1公斤,将盐炒热后装入毛巾缝制的口袋中,放在肚脐上热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