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公安交通管理指挥中心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武诗韵、王司辰):由杭州市政府联合阿里云等企业共同开发的“城市大脑2.0版”自2018年上线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果。杭州的全国拥堵城市排名已从2016年的第4位下降到2019年春节前夕的第87位。除交通之外,“城市大脑”还逐步延伸到了各项民生领域,让老百姓的生活品质有了改善,人脑是否可以放个假呢?春节前夕,记者走访了杭州相关部门,了解“城市大脑”如何联动城市生活。
如果把杭州的“城市大脑”定义为一个人工智能的生命体,那么它就像一个孩子,在很多方面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但同时也离不开“父母”的抚育。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数据办民警于力敏回忆起最初的设想时说:“传统的交警警力是相当有限的,两级指挥体系可能只有三十几个人,那么这三十几个人要面对杭州3400个监控,每个监控每一个人去看五分钟,可能一天都看不完。同时我们这些民警还承担着其他的警务工作,那么我们就有需求,想让‘城市大脑’能不能来帮我们实现机器的自动巡查,通过自动巡查来发现路上想让我们交警发现的一些交通事件,类似于事故抛锚、交通违法之类的。”
“城市大脑1.0版”已经实现了对路口当前的通行效率和历史平均通行效率进行对比,如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就可以触发报警。但是,目前系统还不能完全独立地给出解决方案。接到报警后,信号配置中心的配时师就会对信号配时不合理的情况进行调控。在这个过程中,智能系统会学习人工处置的经验,未来在相似环境下给出相应的方案建议。
据于力敏估算,“城市大脑”在巡查方面的助力相当于为支队增加了200名警力。如此一来,交警们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高效地处置大量警情。于力敏说:“我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测算,‘城市大脑’现在日均产生将近4万到5万起报警,是我们传统警情的九倍。传统的是靠老百姓打电话报警,现在大量的警情在你还没打电话之前,我们就已经掌握了,然后指挥中心就能够实时地去指挥调度‘最快双腿’--我们的大功率摩托车第一时间到达目的地去处置这个警情。”
为了提高“城市大脑”的优化效率,交警代表们长期驻守在云栖小镇,和阿里云的程序开发人员一起办公。阿里云智能事业群的算法工程师邓兵介绍说:“这里是我们和交警一起办公的基地,每天的工作是首先我们和交警一起确认好‘城市大脑’具体的业务需求是什么,然后我们的技术开发人员会和交警一起制定我们的对应需求,以及技术解决方案是什么样的。然后我们会基于这样的解决方案开发相应算法,最后负责算法上线。交警同志就会基于上线效果给我们及时的反馈,然后我们再基于反馈结果,不停地迭代优化我们的系统。春节有可能会加班,因为我们整个‘城市大脑’的开发节奏确实是非常快的,我们的时间节点也是非常紧张的。”
对于老百姓来说,升级后的“城市大脑”不再是一个隐形的服务员,而是一个可以交流互动的系统。“人人都有自己的警察叔叔”是杭州公安参与研发的APP的开启语,这表示每个人都有与“城市大脑”直接沟通的权力,也有参与城市治理的职责。于力敏介绍:“我们同步研发了公众服务板块,主要实现把我们交警实时的交通管制措施及时发布给我们所有的交通参与者。另外一方面老百姓可以通过公众服务板块,就是杭州公安的警察叔叔APP上面公众服务的入口,可以让老百姓在路上对发生的交通事件,或者他认为需要交警来解决的这些情况,拍照或者留下文字实时告诉我们。我们的指挥中心就会收到这些情况,去做进一步的处置。除了这两个功能以外,我们还开通了一路护航的功能。针对我们路上的老百姓一些紧急的需求,通过‘城市大脑’规划最佳的起点到终点的线路,然后对它进行一路的保障,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城市大脑”虽然提供了很多便捷服务,但同时也意味着一定的成本。当地政府在开发新功能、推广试点运营方面需要做出极大的努力。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数据资源处处长齐同军希望借助“城市大脑”获得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他表示:“人不会被机器取代,但人的某些工作会被机器取代。在机器取代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增加很多新的岗位,例如设计机器的岗位、维修机器的岗位,以及销售这些机器的岗位。就像纺织机替代了纺织工人,我们才能有丰富多彩的服装在网络上供人购买。”
人工智能与城市管理的结合,不仅有效节省了人力,依托其强大的数据服务能力,人们也将更便捷地享受高质量的智能服务和个性化生活。
于力敏警官与工程师进行业务探讨
警情处理
杭州交警城市大脑实践基地
阿里工程师研发办公室
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数据资源处处长齐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