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监局干部为保健食品喊话:
保健品没有治疗作用是假判断
食药监局干部赵秀堂
本文原作者是某食药监局干部赵秀堂,对部分敏感词汇有删节或改动。所有版权、责任权限都归作者赵秀堂所有,与大公鸡报晓公众号无关。但为保护其知识产权和版权,先由大公鸡代为标注原创,所有打赏都将转交给赵老先生,并请赵老先生看到本文后与我联系。
原标题:保健食品,外行管理何时休?
2019年1月29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保健食品标签管理相关规定的公告》(征求意见稿)。规定标签必须特别提醒“保健食品不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对此,本人本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尊重生命,对人民负责的理念,反馈意见如下。
一、新规定与《食品安全法》口径不一致
2015年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本来,食安法这种规定因违反科学和事实而备受争议。已经看到有学者撰文,申请全国人大启动《食品安全法》修改程序。
市场监管总局公告声称“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保健食品标签要特别提醒“保健食品不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这样做乍看顺理成章,实际上与食安法的内涵大相径庭。“不得涉及”跟“不具有”,表达的意思明显不一样。
食安法规定,“保健食品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制定”。“依照本法”是指把食安法内容细化为便于操作的具体办法,而不是节外生枝另搞一套。标签新规把“不得涉及的功能”引申为“不具有的功能”,明显超出了食安法的意涵。
首先,标签新规逾越了食安法,添加了与食安法相悖的内容,也就违背了“依照本法”的限定,超越了食安法赋予的权限,违背了上位法。
其次,是一个思维逻辑的错误。“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是祈使句,没有做出判断,也就无所谓真假。“不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是陈述句,是对保健食品属性的判断。
判断就有了真假之分。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情况,是真判断;没有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情况,就是假判断。标签新规把“不得涉及”引申、等同为“不具有”,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假定食安法“不得涉及”的规定是正确的,那么,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
列宁说过,“理论总是灰色的,实践之树才是长青的”。“保健食品不具有疾病预防、治疗作用”是假判断,不符合实际情况,更经不起实践检验。
二、保健食品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功能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现在国人86%死于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为代表的慢性疾病。民众遭受这么大的危害和灾难,它不是必然的而是人为的。是某些西医西药利益集团,不遵从慢性病的病因病理,治标而不治本,对慢性病无能为力造成的。
本人是近5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从事药品生产监管和药品注册审查合计20年。出于对医疗系统治病能力的质疑和探究真理的使命感,对慢性病病因病理和防治方法研究了30年。
保健食品植根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融合现代科技,针对慢性疾病病因病理,对慢性病有十分可靠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完全可以弥补西医的不足,挽救人民的健康和生命。
关于慢病病因和施治,医界有多种表述,但繁杂凌乱,让人们摸不着头脑。其实没那么复杂。抓住主要矛盾提纲挈领,共同的致病原因和防治途径主要有三:
一是微循环障碍,二是微生态失衡,三是营养不均衡。
针对这三大病因,正确运用理、法、方、药,慢性病定能消失于无形,达到预防、治疗效果。
对于个体差异,灵活应用阴阳五行、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这是第二层次的问题,从属于三大病因。
解决三大病因、应用三大辨证方法,西医做不到也没有做,所以慢性病治不好。保健食品从注册批准的功能和中医典籍描述的功能,解决慢病是应有之义。
关于微循环障碍。遍布全身的微循环血管,是给细胞输入营养氧气、输出代谢废物毒素的唯一通道,是人体的血库,是组织、器官的立体支架和组成部分。微血管畅通一通百通百病不生。
但是人体新陈代谢必然产生垃圾废物毒素,就像生产生活产生废渣废气废水一样,微血管内垃圾毒素沉积每天都在发生。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用微循环检测仪,从手部反射区可以清晰看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微循环状况,找准病因病灶。
略举几例:
图1:全身微血管纹理红清顺,就不会得病,健康长寿。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微循环回复到这种状态。
图2:微血管呈现白色云雨雾状,揭示供血不均衡。发生在不同的器官,分别导致血压升高、头晕脑胀、心慌气短、脂肪肝、胃寒、颈腰椎病、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不孕不育等。
图3:微血管呈现纹清白亮块,分别可导致脑梗、肺梗、心绞痛、胃胀、腰
痛、骨质增生。
另外,手部的微循环检测还能看到脑萎缩、肾胃萎缩、乳腺增生、结石、囊肿、炎症、肿瘤、外伤后遗症、手术遗痕等,恕不一一图示。
导致微循环障碍的物质,主要是生物级复合垃圾,其成分包括甘油三脂、坏胆固醇、乙酰乙酸、丙酮酸、氧自由基、氢自由基、羥自由基等。这些复杂的成分络合在一起,形成顽固的斑块或栓塞。
生命运动与自然界物质运动一样,由低级到高级进行着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五种运动形式。高级形式中包含着低级形式,其
能量大于低级形式。然而,化学药物比微循环生物垃圾低一个层级。
用化学药物清理微循环生物垃圾,好比用瓷器攻金刚石,力度和效果甚微。化学药物可以把微循环斑块由大变小,但不能分解,很难排出体外。这就是西医药治不好慢性病,而让患者终身吃药的生理学原因。
保健食品是生物武器,“一物降一物”,可以把微血管中生物垃圾分解,转化为能量重新利用或排出体外,清除慢病根源,具有真实有效、可以广泛验证的作用。调节血脂类保健食品,以及中医药典籍中活血化瘀类食品,都具有这种作用。尤其是植物总黄酮含量高的品种、生物工程发酵的品种等,效果非常显著。采用茶剂、粉剂、汤剂等传统经典剂型,吸收利用度高,比药品片剂、胶囊更胜一筹。
关于微生态失衡。人体由人的细胞基因组和微生物基因组共同构成,共同作用于人体的免疫、营养、代谢和遗传过程。
人体微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口腔、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和皮肤5个主要微生态系。其中80%的微生物生活在胃肠道里,称为“胃肠道菌群”。
微生物菌群分为有益菌、有害菌和利害均备菌。有益菌抵御有害菌侵入,形成菌膜屏障;杀灭有害菌;增强细胞免疫应答,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生产人体必要的营养物质;促进蛋白质消化吸收,促进钙铁和维生素D的吸收;
降解排毒。如果有益菌的数目超过有害菌,能够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人体就会健康;如果人体内的有害菌超过了有益菌,有害菌杀灭有益菌,就会造成菌群失衡,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肉类和辛香辣食物的摄入,抗生素的滥用,人体益生菌数量会不断减少。
益生菌占细菌总数的比例,婴幼儿可高达98%,青少年降到40%左右,中年期降到10%—15%,65岁以后就不到5%了。益生菌数量太少就不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引起各种慢性炎症。
炎症破坏细胞的很多机能,例如使胰岛素受体失活就会出现糖尿病。或者血管壁受损,开始堆积胆固醇,就会出现血栓。有害菌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引起细胞毒害、基因突变、免疫紊乱,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癌症和其他慢性病发生。例如有一种有害菌叫“阴沟肠杆菌”,它专门把蛋白质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脂肪肝和高血脂。
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是人体摄取营养物质的门户和加工厂。“诸病不愈,可调脾胃。”怎么调?重点是调整菌群,让益生菌占绝对优势。
北京卫视《与菌共舞》科学家访谈连播7集,揭示了肠道菌群是长寿村唯一共同优势。
近20年来面市很多种益生菌保健食品。这些品种对于调整微生态失衡,预防和治疗疾病,是必不可少的,是药品不可替代的。
关于营养不均衡。人体是由5000多种细胞组成的。细胞有共同的营养需求,也有各自不同的营养需求。摄取全面均衡的营养,细胞才有活力,发挥各自生理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目前发现有七大类200多种营养素,其中46种是人体不能制造,要靠外源性补充,称为“必需营养素”。理论上可以广食获得,事实上做不到。
不同自然条件、不同生活习惯的人群,营养素不全面不均衡问题永远存在,只是缺乏的品种不同而已。缺乏哪种营养素,就会产生相应的疾病。把缺乏的营养素补充上了,就可以预防、治疗疾病。
例如,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成分。没有氨基酸就没有生命。氨基酸大约200多种,已知基本氨基酸22种,其中必需氨基酸9种。氨基酸不足,蛋白质结构就不完整,分别导致免疫力低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肾疾病、睡眠不足、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女性内分泌紊乱等。
又如,人体需要的14种微量元素,其中8种必需微量元素:铬、铜、碘、铁、锰、钼、锌、硒,缺乏可分别导致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胆固醇升高、头发变白、白癜风、弱智、聋哑、矮小、侏儒、粘膜发炎、指甲变形、消化不良、易衰老、心绞痛、心肌坏死、肿瘤、纤维瘤、癌症、食欲不振、口腔粘膜溃疡、多汗、白内障、肝硬化、胰腺炎、不妊症、克山病、大骨节病、营养不良等30多种病症。
曾经黑龙江克山县爆发的克山病、大骨节病,江苏省启东县爆发的肝癌,就是国家长时间资助微量元素硒解决的。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明确界定:“硒有防癌、抗癌作用。推荐每天摄入量50ug”。
癌症死亡率之高,令国人谈癌色变,认为难防难治。其实癌症的病因病理早已明确,就是细胞营养不均衡失去活力,抑癌基因这个“紧箍咒”管不住增生基因这个“孙猴子”,任其疯长,产生突变,攻击周围细胞,发展为癌瘤。
防癌抗癌综合措施:疏通管道(微循环)、强化肠道(微生态)、营养均衡(重点是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就可以有效预防癌症。
早中期癌症配合抗肿瘤中药和/或手术,可以逆转直至痊愈。单用手术和西药,效果很差。
以上三方面慢病高发的主要病因,同时也是慢病防治的主要途径。
保健食品有足够多的品种,对慢性病预防、治疗的效果不可否认。
只要坚持从微循环、微生态、营养补充三方面正确选用保健食品,同时根据不同病症,遵循阴阳五行、八纲辨证、六经辨证酌情加减,加上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般人都可以健康长寿。
原卫生部长陈竺说过:“14亿人的健康不能单靠药片子。”“针对慢性病,特别要发挥营养保健治疗的作用。”
卫生部也公布了营养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并且要求大医院设营养治疗科。
《疾病的营养治疗》系列丛书是一套由北京数家大医院营养科的资深营养专家集体编写的科普丛书。本丛书以患者、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健康人士也可以从中了解如何通过科学饮食预防疾病的发生。
营养补充剂是保健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养品能治病,怎么能断定保健食品不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呢?
标签新规认定“保健食品不具有疾病预防、治疗作用”,与义务教育教科书、《疾病的营养治疗》系列丛书、卫生部的规定、陈竺部长的主张全面冲突,也完全违背客观事实。
而且否定了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28种功能,否定了国家几十年来克服地方病的实践。是对中医药文化根基的亵渎,是对习主席倡导“积极促进中医药保健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梗阻,是对人民大众健康与生命不负责任的表现。
这一举措将会象上世纪三十年代立法取缔中医的闹剧一样,成为历史的笑柄和反面教材。
三、否定保健食品对疾病预防、治疗作用的严重后果
多年以来,监管部门和媒体对广告法、食品安全法的理解和宣导存在严重偏差,刻意贬低保健食品的作用。
保健食品和药品各有各的治疗作用,没有高下之分。针对不同病症,保健食品可配合药品,也可单独使用。鉴于保健食品的安全性,保健食品对疾病的预防、治疗作用,可以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公开的人体试验。认为药品比保健品高级,疗效更好,是错误而有害的观念。
二者的不同在于:
1、药品治标,保健食品治本。
2、药品用来暂时控制疾病的症状,可能造成身体更严重的损伤。保健食品用来修复受损组织。
3、药品有副作用,保健食品没有副作用。
4、大部分药品降低免疫力,保健食品提升免疫力。
部分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出现一些违规违法问题,与保健食品具有的功能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监管部门和媒体在处置、曝光违规行为的同时,通常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或舍本求末,没有对保健食品本身的功能给于正确宣导,传递出一种只信药品,不信保健品的错误理念。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媒体、特别是一些无良自媒体的推波助澜:比如——
把6天内几位年轻医生死亡归结为累死的;
把闫肃之死归结为累死的;
把老年人的疾病原因归结为人老了;
用个别经验和小窍门鄙薄中医大法;
把长寿个例简单归结为心态好;
把寿命长短简单归结为天命等等。
这些自媒体推手,有的是无知自喷,同时隐约可见利益集团故意搅浑水的御用刀笔。他们有意无意地扰乱视听,贬低保健养生的作用。
政府有关监管部门的官员,本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包括对媒体的指导和管控。但是由于自身外行不懂,不仅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反而成了舆论工具错误导向的应声虫传声筒。他们从骨子里认为,保健食品可有可无,没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去年有人制造了“人民日报报道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的谣言。有不少监管部门官员信以为真,跟帖转发。很多监管部门人员从来不用保健品,让自己的生命在错误的管道里运行。结果是,器官切除、英年早逝、疾病困扰、未老先衰的不在少数。
这种错误舆论导向和做法,已经给国人的健康和生命,给社会和众多家庭造成了广泛的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且影响深远。全国每年至少有300万人死于错误的治疗。
有些媒体,特别是标榜科学实际上是伪科学的无良自媒体,是错误导向的始作俑者,误导了一些吃瓜群众,尤其是年轻人。
一些老慢病患者,对医院和药品久治不愈失去信心和信任,转向用保健品。少部分医生、教师、公务员也加入其中。他们只要选用的品种和方法对路,身体都日渐好转。这种没有医保报销的自费消费,把保健品产出拉升到5000亿元/年。
正常退休的老年人,多是有文化,有阅历,重效果,讲究性价比。没有效果的产品或欺骗性销售的现象,占的比重有限。
举两个例子。我住的相邻小区有一位县人民医院退休的女医师,自述20年没吃药,就用保健品。现年86岁,身体各项指标正常,健步如青年。有一位房管局局长,父亲是转业军人30多岁病故。妈妈的妹夫是医生40多岁病故。姐妹俩青年守寡悲苦一生。家庭变故使这位年轻局长对药品和保健品有深刻理解,因此主动给妈妈买保健品。妈妈现年70多岁,身体硬朗。
当然如果有人要证明保健品无用世上有鬼神地球是扁的,同样能找出很多例证,这个就不用抬杠了。
但是,绝大多数中青年人,受错误舆论的误导,执着地认为保健品无用,买保健品是糊涂,卖保健品是欺诈。由之产生很多投诉。造成投诉的原因,有保健品经营环节的问题。更多的、主要的投诉原因是年轻人的认知问题。
他们把老年人正常的保健品消费视同愚昧,有的逼着老年人做不该做的手术,有的限制老年人财务和人身自由,耽搁病情导致非正常死亡。由于年轻人普遍拒绝保健品,30、40而亡的多有发生。年轻人的保健意识急需补课!
监管部门和媒体应该明辨是非正确引导,尤其不能戴着有色镜、放大镜看问题,更不能充当无知的年轻族群的尾巴。力避简单粗暴违背科学原理的行政措施把人们的错误认知推向极端。市场监管系统的干部更需要学习中医药保健养生知识,变外行为内行。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告诫后人:“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因为那时很多人懂得养生之道。深谙养生之道的人可延缓衰老,“虽逾百岁仍有生育能力。”
人体25岁停止生长发育,35岁开始走下坡路。人过40肾气减半,这是生命运动的轨迹。在当今环境污染、食品污染防不胜防的情况下,人过40拒绝保健品,是无知胆儿大,没把自家生命当回事。
反观某些西医医疗机构唯利是图,医德滑坡,过度治疗:滥用仪器检测、抗生素、支架搭桥、器官摘除、骨科手术、剖腹产等,无异于谋财害命,形成了积重难返错综复杂十分麻烦的局面。
而中医药是健康中国的瑰宝利器,在西医排挤下接近失传。全国几千家县级中医医院,不改行西医的,几乎全部垮掉。中医院校培养的学生,很多转做西医,中医人才断层。中药出口95%由日、韩、台占据,大陆不足5%。
日本人已经获得了《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中的210个古方专利,中国人用自己的古方变成了侵权!
中国人丢掉自家金饭碗尊奉西方医学垃圾,导致人均寿命比日本人短10年!
中医药被周边国家尊称为东方医学的母亲。习主席说“中医药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金钥匙。”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承诺的2030健康中国目标,没有中医药发扬光大不可能实现。
世界各国已走在去西医迎中医的路上,中国的中医却被逼到了墙角。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保健食品,正在遭受围追堵截。
给保健食品应有的地位和发展环境,对国民进行健康知识教育,让他们学会自主自愿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实现中西医药的优胜劣汰,这是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大健康政策的良苦用心,可惜一些职能部门的老爷们没有领悟。
宣称保健食品“不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等于给5000亿生机勃勃的保健产业打入冷宫,给数以亿计慢病患者晒了鱿鱼,给中华民族文化根基釜底抽薪。
总局领导们,请从教条中屈尊走到现实中来,三思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