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再春天,创新乃是根
在广东佛山,有一家“百年解忧年画店”,想脱单、逢考必过,或者实现“一个亿的小目标”,都可以在这买到相应的年画。年轻人在年画店许下愿望,买了年画回去张贴,有不少还真实现了,于是就来“还愿”,再买新的……有着“年画女侠”之称的刘钟萍,就是这家不同寻常的年画店的经营者。(1月30日光明网)
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经历过起伏。清朝中期达到高峰,清末民初渐渐式微。后来在天津、上海等城市,“改良年画”又焕发了年画的新生命,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画还出现过创作高峰。可是当传统印刷被现代印刷取代,电子图像、虚拟图像兴起,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和节俗发生变化之后,年画再次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其实,年画不但是一种艺术门类,一种艺术的展示,还蕴含着历史记忆和传统人文价值,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有些特殊的年画版式,还因区域特征,烙上了“非遗”的符号。所以,重振年画,让年画迎来春天,有益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有益于传统记忆的传承与保护。
如何引导青年人走好看见,习惯,接受,喜欢,了解,探究系列之路,让年画承担起传统文化载体的重任。纵观历史,反思现实,笔者以为寻找出生活和节日中那些不变的东西,融入创新这个不变的元素至关重要。
要创新表达,实现代际转换。年画之所以叫年画,乃传统过年时节张贴的图案,自然需要表达美好的愿望和祝福。但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譬如,过去习惯于用“喜神”“和合二仙”“财神爷”的“神力”来达成所愿,而如果现在还是这样表述,张贴者有可能被贴上“落后”“迷信”的标签。倘若换成年轻人感兴趣的语言和意境,改成“脱单神器”“行桃花运”“实现一个亿小目标”, 对年画寓意做年轻化的演绎。不是既明确表达了祝福,又规避了落后的嫌疑,哪能不广受欢迎呢?
要创新呈现,获取最大认同。没有认同就没有影响,没有影响就没有发展。要使得年画被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喜欢,在呈现方式上也决不可因循守旧,要主动融入现代途径,让老树开新花。如将年画嫁接到移动应用和数字化领域,开发年画表情包就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创新。那“不约”“打call”“随便你”,以及春节亲戚的终极三连问:“有对象没”“生二孩吗”“工资多少”,都用年画元素来表达,再配上现在的流行观点和诙谐话语,不但色彩对比强烈,特别讨喜,还适合表达夸张的强烈情绪。据报道,是凡用过的青年人都大呼过瘾,一用而不肯弃。不正说明,有了喜欢,就有了口口相传,必定会有最大限度的弘扬。
要创新推广,促成内涵拓展。年画其本质又是一种艺术的概称。不仅是过年,人一生中重要的人生阶段,比如生婚寿喜、学业事业,都有对应的年画“神仙”来庇护。所以,不要拘泥于过年才卖年画,可以把年画与人们日常生活和愿望相衔接,如在七夕、情人节这些特殊日子,开设“脱单”专场。还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用特殊创作提供特殊服务,鼓励大家把年画“用”起来。
总之,只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唤回年画再春天。
邓文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