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经典故事_古代道德经典小故事
传统道德经典故事1:梓庆鬼斧神工
春秋时,有一个叫梓庆的木匠,他技艺高超,制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这天,他雕琢了一把木头锯子。这把锯子造型美观,上面的花纹纤巧,从没有一把锯子这么美。每一个见过这把锯子的人无不叹为观止。大家都不相信是梓庆做的,都认为只有鬼神才能做出这种极品。
鲁国国君听说后,也跑来欣赏。他很惊奇,也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于是问梓庆:“你是不是会法术?这把锯子是不是用法术做成的?”
梓庆笑了笑,说:“我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怎么会懂法术呢?”
鲁国国君不相信他的话,接着又问:“那好,你告诉我他的制作过程。”
梓庆回答说:“做这把锯子之前,我先养神静气。斋戒三天,以获得内心平静。在这三天,我使自己摒弃掉对荣华富贵的渴求;然后再斋戒五天,使自己去掉杂念,忘掉技巧;接着再斋戒七天,这时我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已经能做到‘不以物喜’。
我的眼中已没有朝廷和家庭,外界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影响到我的技艺了。斋戒过后,我会去森林中寻找制作锯子的原料。我仔细观察各种树木,以选择与锯子外形最匹配的。而这时锯子的样子已经成竹在胸了。
只要选好木料,锯子也差不多完成了,只需要加工就可以了。做任何木器,我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我想这大概就是制作出来的木器好像神工鬼斧制作一样的原因吧,以一颗纯真的心,加上木料的自然天性,制作出精巧的木器也就不奇怪了。”国君听完,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何为“鬼斧神工”。
传统道德经典故事2:陈子昂大器晚成
唐代初期的陈子昂是我国著名的大诗人。他家里比较富裕,年轻时的陈子昂并不把钱财当回事,常和一些好朋友到处游山玩水,从来没有想过要好好儿读书。
18岁时,陈子昂在学识上还是一无所知。后来,他的父母对他严加教育,他才开始觉得自己学识浅薄,感到非常惭愧。
于是,他开始奋发图强,再也不和原来的那些朋友玩了。他以成年男子的身份,和几岁的孩童一样到乡里的学校求学。经过几年没日没夜的苦读,他终于学有所成,成了一名大学问家,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传统道德经典故事3:乐羊子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知书达理、温柔贤惠。有一年,乐羊子决定外出求学,妻子一人留在家中纺线织布。
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返回家,跟妻子说他太想家,不想求学了。妻子听后,什么都没说,而是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成了两半。
然后才语重心长地说:“织布机上的这些布看起来很美丽,但他们都是由一根根丝线慢慢累积起来的,现在我一刀就把他们剪断了,等于前功尽弃。
你在外求学,和我纺线织布一个道理,你这样半途而废,怎能学有所成?”乐羊子觉得妻子说的很有道理,就又去继续求学了。
传统道德经典故事4:张俭选布
辽国的圣宗皇帝御驾云州(今山西大同),他要在云州辖界的莽野山林中狩猎。所经之处,地方官员纷纷拿出所能搜寻到的最贵重的礼品奉献给皇上。可云州太贫脊了,实在无物可献。
不过,谁也没有料到两袖空空的云州节度使在圣驾莅临之后,不仅泰然自若,而且露出得意的神色。属下猜测,他一定手握宝器了。
“皇上,臣下无能,”节度使拜见圣宗说,“臣下境内无物可献。”
“难道连人都没有吗?”圣宗不高兴了。
节度使忙叩首道:“臣下正要禀告,新科进士、幕官张俭堪称大辽瑰宝,愿献于皇上。”
以人为宝,一句气话竟成了真,这是圣宗始料不及的。但这毕竟是个很新奇的事情,圣宗立即召见张俭。
张俭晋见,圣宗看他行止朴质无华,先喜爱了几分。接着,圣宗要他讲讲当前治国的紧要问题,张俭不假思索,口若悬河,说出三十余条。
就像久无收获的觅宝者无意中遇到了梦寐以求的宝藏,圣宗看着眼前这个粗衣布履的年轻人,欣喜若狂了,甚至对狩猎都失去了兴趣。他当即收下了云州节度使的这件“宝物”。
张俭能力超人,一路升迁,直至做到左丞相,但他依然像做云州幕僚时一样温 良谦和,依然像寒窗苦读时一样勤俭素朴。穿衣只穿粗布衣,吃饭只吃一种菜,俸禄只要有节余,就去周济亲朋故友。
这可苦了朝上的百官。辽国国力日渐雄厚,奢侈之风也在朝野兴起,官员比着穿锦缎华服,可进宫后望着班前左丞相的粗布旧袍,总令他们忑忐不宁。
这种场面是很滑稽的,可了解张俭的人都知道,他是在以身施教,讽喻下属官员,让他们摈弃奢华。
这年冬天出奇的冷,张俭上朝奉事,圣宗见他又穿上那件破旧的棉袍上殿,便密令侍者暗中用火夹在张俭的棉袍上烙穿了一个洞作为记号,看他是不是总穿这一件,也好借此为他换上一件新袍。
第二天上朝,圣宗一眼看到张俭棉袍上的烙洞。他还是没换啊,圣宗不禁慨叹一声。
一连数日,张俭都穿着破棉袍上朝,圣宗忍耐不住了:
“张俭,你为什么年年总穿这件旧棉袍?”
“因为还能穿呀,”张俭说,“这件棉袍已穿了三十年,每年天暖后将它翻洗干净,入冬取出穿上,抵御风寒与新袍无二,因而无需再换新袍了。”
“可朝中大臣都着华服,你身为丞相,却旧袍披身,他们心中一定很不舒服。”
张俭向圣宗躬身施礼,礼罢,庄重地对圣宗道:“皇上授臣重任,是让臣辅佐皇上安邦定国。现在朝野上下奢华之风甚浓,再这样下去,就会伤及大辽国体。我身为丞相,只能有制止奢风之责,怎么还能随波逐流也学奢华呢?”
圣宗感动了,他更感觉到张俭这件“瑰宝”的贵重。国之幸也!他在内心呼喊着。
“丞相以国为重,甘于清贫,令天下人敬仰。”圣宗很想将赞美之辞都赐给张俭,但他还是决定实现他早已谋划好的计策。“可你的旧袍上有了一个洞,再穿上它有损朝廷的礼仪,还是做件新的吧。你现在就到内府库房,里面所有的物品任你选取。”
皇上的旨意是不能违背的,何况是一片好意呢,张俭只好随侍者到内府。
很快,张俭捧着三端(古时的布帛长度单位)布回到殿上谢恩。
圣宗不解地:“张俭,内府库上没有锦缎了吗?”
“锦缎的色彩把臣的眼睛都映花了。”
“那你为什么只选了这点点布?”
“臣已习惯布袍,做一件足已。”
圣宗听罢,长叹一气,感慨地:“天下为官者若都如张俭丞相以勤俭为本,国家何愁不强盛,百姓何愁不富足啊!”
中华民族自古就将勤俭作为衡量人的第一品行。奢华是败国败家的温 床 ,唯有勤俭是治国治家的瑰宝。张俭身在高位,将勤俭身体力行,实为难能可贵。
传统道德经典故事5:苏武牧羊
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为求得汉与匈奴两国的长久和平,汉武帝回应匈奴单于求和的愿望,派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及随从常惠、士兵百余名出使匈奴。
临行,汉武帝亲手将代表汉朝使者身份的旌节授予了苏武。“旌节”是一根七八尺长的竹竿,顶部略弯,上面挂着一串毛绒球。苏武接过旌节,深感责任的重大。
到匈奴后,苏武的工作进行得还算顺利。就在即将完成出使的任务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汉与匈奴交 战时,有一个叫卫律的汉使投降了匈奴。卫律的部下虞常早就对卫律投降匈奴之举不满,认为苏武的到来是杀卫律归汉的好机会,恰好副使张胜与他是老友,便将杀卫律的计划告诉了张胜。张胜赞赏虞常的行动,拿出许多钱物支持他。不料,计划泄露,单于逮捕了虞常,交 给卫律审问。
张胜见事情败露,才将真情告诉苏武。
苏武哀叹着说:“我是必定要受牵连了。可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让我上匈奴的大堂去受审,等于侮辱了汉朝,还有什么脸面回去见家乡父老,不如死去。”说罢,拔出刀就要自杀,张胜、常惠赶紧将刀夺下。
虞常经受不住卫律的酷刑,供出了张胜。张胜是汉朝副使,自然连累到正使苏武。
单于命卫律去叫苏武受审。苏武见自己要被汉朝的叛臣押去受审,不愿受辱,拔出佩剑向自己身上砍去。卫律忙抱住苏武,夺下刀。可苏武已受重伤,昏死过去。
苏武醒来后,单于钦佩他的骨气,想叫他像卫律一样投向匈奴,便派人伺候他,劝他投降。
一日,卫律提审虞常、张胜,叫苏武陪审。卫律当庭先杀虞常,又逼迫张胜跪地投降。随后,卫律将剑指向苏武,厉声道:
“你若不投降,就杀掉你!”
苏武迎着剑锋冷笑道:“你有胆量杀汉使,就杀吧。”
卫律一惊,在苏武凛然的目光下只好收起宝剑。“先生,”他堆起笑容对苏武道,“降了吧,像我一样,封王封地,虽身在大漠,仍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你若死在匈奴,葬身荒原,关山万里,汉天子又如何知道你的一片忠心呢?”
苏武轻蔑地:“你身为汉使,却投降匈奴,我羞与你这样无德无义的小人说话。”
苏武宁死不失气节的精神震动了单于的心,他决心要降服这个不屈的汉朝臣子。
苏武被投进了地窖,没有食物,没有棉裘,只有北国荒原漫天的风沙和飞雪。他睡在冰冷陰潮的地下,渴了吃被风吹进来的雪,饿极了就嚼吞毡毛。
苏武没有死,更没有屈服。单于震怒了,将苏武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他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
北海荒无人烟,奇冷无比。单于不给粮食,苏武就掘野鼠洞里的草籽充饥。无人与他作伴,他就与羊儿对语。他所不能忘怀的是武帝授予他的旌节,日夜握着它,艰难地捱度着漫长的岁月。
公羊生不出小羊,单于等的是苏武的投降,但是直到他死也没有等来这个消息。
汉武帝曾多次征伐匈奴,要救回苏武,但都没有结果,直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匈奴分裂,几经交 涉,苏武才握着旌节回到阔别十九年的汉朝都城长安。
旌节早已秃了,但汉朝使者的精神依在。
汉昭帝下令为苏武备下祭品。苏武执旌节到先帝庙祭拜汉武帝灵位,将旌节郑重地交 到汉武帝灵前。
苏武牧羊,守节十九载,传承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永守节操的美德,成为我国最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之一。
传统道德经典故事:6司马光砸缸
天蓝了,风暖了,梨花开了,柳树吐出了嫩芽,孩子们的笑声也更欢快了。院子里充满了生机。
司马光和小伙伴们捉起了迷藏。院子里有假山,有大树,有藤萝架,有修剪整齐的灌木,哪儿都是藏身的好去处。
司马光看中了那口缸,圆圆的口,鼓鼓的肚,像尊弥勒佛横卧在假山下。缸口比他高,藏进去,谁也找不到。他扒住缸口,踮踮脚往里看。真令他失望,里面盛着满满的水。他不知这是大人们为防火准备的。他只好躲到柳树后面。
“瞎子摸到树,我也能跑,”司马光心里想,“谁也别想捉住我。”
扮蒙眼瞎的是个小胖墩儿,摸起人来憨态逗人。小伙伴们被逗得禁不住都显出身子喊起来,本应安静的院子一片喧闹。
“瞎子,瞎子,我在这儿!”
“瞎子”疯狂了,小伙伴们的喊声更大了。一个瘦瘦的小伙伴干脆站到假山顶上喊:
“我在假山上,你敢摸上来吗?”
真是乐极生悲。这个瘦瘦的小伙伴兴奋过度,脚下一滑,从山石上摔下来,正落到那个大肚子的水缸里。“扑通”一声,人便没有了踪影。
小伙伴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故吓呆了,俄而,院中响起一片哭声,唯有司马光跑到缸前想着救出落水的小伙伴。
把水放出来,他想到这是唯一的办法。怎么放?推倒缸?他推了,可推不动。
院中的哭声更大了。司马光听不到哭声,却隐隐约约听到缸里微弱的呼喊声。他知道,必须立即把水放出来,否则缸里的小伙伴会难受死的。他还没想到真正意义的死,但小伙伴的难受已让他着急。
情急中,他想到了砸缸,缸砸开了,水不就流出来了吗?
他飞快地在院中寻找石头。在墙下找到一块,可以让他勉强抱起来。他不再犹豫,抱着石头跑到缸前。一定是救人心切迸发出超人的力量,他竟将石头举过头顶,向缸砸去。
“通”地一声,缸被砸出一个洞,水突突地涌流出来。
小伙伴得救了。
传统道德经典故事7:黄香扇枕温席
湖北江 夏的夏夜依旧像白日一样闷热,没有风,池塘阵阵的蛙鸣,加上挥之不去的蚊子,令人心躁不宁。
可黄香的父亲却睡得很香,不是因为劳累,而是入睡前黄香便来到床 榻边,用扇子扇父亲的床 席和枕头,扇不断飞来的蚊子,直到席和枕头凉了,蚊子没了,才收起扇子,放下蚊帐,请父亲入睡。肌肤的舒畅伴着儿子孝心带来的精神的欢愉,做父亲的怎能睡得不香呢?
孝敬父亲的黄香其实才九岁,九岁的黄香已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难。母亲在他幼小时便羸弱多病,黄香渐大,母亲渐衰,不知从何时起瘦小的黄香担起了照料母亲的责任。这种责任黄香担负得太早,可对父母的爱也涌流得最浓烈。
母亲过世后,黄香又照料起父亲。
寒暑相易,冬天到了,砭骨的寒风将大地吹成个巨大的冷窖。贫寒的黄香家缺少暧屋的柴草,屋中奇冷无比。夜晚,奔波一天的父亲在棉被中因寒冷蜷起身子难以入睡。
这令黄香很难过,躺在床 上苦苦地思忖:怎样才能叫父亲舒适地入睡呢?
夜半,耳边传来父亲轻轻的鼾声。黄香借着透窗而入的月光侧目向父亲的床 榻望去,父亲已经很香的睡去。忽然,他觉得身上暧暧的,心中不禁豁然开朗,在凄冷的月光中绽开了笑脸。
第二天晚饭后,黄香早早地为父亲铺好床 ,脱下衣服钻进被窝中。
“你怎么睡我的床 ?”父亲奇怪地问。
黄香撒娇地:“想和父亲睡嘛。”
父亲疼爱地抚摸黄香的头。他想:儿子一定是想母亲了。
更鼓一响,父亲要熄灯入睡了。没等父亲吹灯,黄香跳下床 榻,将父亲拽到床 边。
“被褥已被儿子温 热了,”黄香说,“请父亲入睡吧。”说罢,黄香回身吹灭灯,跑到自己的床 榻掀被睡下。
父亲恍然大悟,躺在被中,身子热了,心热了,两行热泪滚到枕上。
传统道德经典故事8:梁楚浇瓜
春秋无义战,攻城掠地,拓展疆土,成了君主们毕生追求的伟业。可百姓谁不渴望没有刀光剑影的日子呢?既使是士兵也盼着国界上偃旗息鼓,剑戈入库。
梁国和楚国的士兵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在两国交 界处对峙着。
许久没有战事,两国的士兵也就减少了敌意。先是梁国的士兵想着在家乡种田的好时光,手痒痒了,于是在边界梁国一侧种起了瓜。楚国的士兵望着梁国士兵在田间忙碌的样子,很好奇,于是在边界楚国一侧也种上了瓜。
或许梁国是小国,更知自励的道理,做起农活儿来非常勤奋,瓜种上后,每天都挑水浇地,松土施肥,眼看着瓜苗茁壮地长起来。
楚国的士兵呢?或许楚国是大国,士兵们也养成了傲慢的性情,对农活儿不屑一顾,瓜种上了,却从来没有侍弄过。
初夏,一场痛快的大雨过后,梁国的瓜田像一片翠绿的湖水,风吹叶摆,瓜湖也随之泛起了涟漪。
彼邻的楚国瓜田却像被飞蝗啃过似的,稀稀疏疏地趴在地上,没有一点儿生机。可楚国的士兵依然不去补救。
勤劳的人最愉快的时光是收获的季节。梁国的瓜田长出了又大又甜的瓜。士兵们每天都到瓜田摘瓜,性急的就在地里打开瓜开怀痛吃。
楚国瓜田里的瓜又瘦又小,可傲慢的楚国士兵并没有从傲慢中清醒过来,每天望着梁国士兵在瓜田里尽情享受的样子,认为是向他们挑畔,心中的妒火渐渐使他们失去了理智。
夜深了,清脆的虫鸣声像催眠的歌,将欢乐一天的梁国士兵唱入了梦乡。可让妒火煎熬着的楚国士兵睡不着,他们借着虫鸣声的掩护悄悄地跑过边界线,蹿入梁国的瓜田,随意地践踏起来。
第二天,快乐的梁国士兵来到瓜田,立即被田中的惨状惊住了。大片的瓜秧成了残枝败叶,破碎的瓜像宴后的残羹铺满了一地。
勤劳的人一定也很谦和。梁国的士兵虽然气愤,但没有随意猜疑毁瓜人。天黑后,他们在瓜田附近隐蔽起来,等着毁瓜人现身。
还是在虫鸣清脆的深夜,还是那群楚国士兵跑过国界在瓜田中随意地践踏,还是他们发泄完心中的妒火又悄悄地溜回了楚国一侧。
毁瓜人真相大白。
梁国的士兵愤怒了,他们跑回军营向将军报告楚国士兵毁瓜事情,请求将军立即下令报复他们。
将军听罢,哂笑着摇摇头说:“为什么要相互报复呢?那样会使仇恨越积越紧,最终会酿成大祸。为什么不能以德报怨呢?那样会使仇恨释解,最终会结出硕果。”
将军的话使怒火中烧的士兵平静下来。“那我们怎么办呢?”
“每天晚上悄悄地到楚国的瓜田,替他们浇水。”
又是一个虫鸣清脆的深夜,又是一群士兵越过了边界,不过是从梁国越到楚国,并且每人的肩上还担着两桶满满的水。
这样的深夜一天天重复着。
楚国瓜田里的瓜也一天天地好起来。
傲慢的楚国士兵开始怀疑瓜田的变化了。这次该是他们隐蔽在瓜田旁,该是他们在虫鸣清脆的深夜看到梁国的士兵越过国界,该是他们目睹梁国的士兵为他们担水浇瓜。
他们感动了,因内疚而悔恨不已,连夜向将军禀报了毁瓜浇瓜之事,请求处罚。
士兵的报告震惊了楚国的将军,他知道如果梁国以怨报怨,两国定要燃起战火,现在却事得其反。他深感责任的重大,又将此事呈报给楚王。
楚王接到呈报,感慨万端。他对楚国的大臣们说:“梁国的将士有如此的美德,梁王一定是个诚信之人。楚梁两国应该永远修好才是啊!”
从此,梁国和楚国的士兵共同在边界的瓜田上劳作,两国的瓜田很快连城了一个翠绿的湖,风吹瓜叶,瓜湖泛起的涟漪分不出在哪国的土地上波动。两国的百姓终于盼来了不见刀光剑影的日子。
传统道德经典故事9:孔融让梨
夜风一凉,母亲需关窗睡觉时,孔融知道秋天要到了,后园梨树上的梨要熟了。
春天白白的梨花一谢,枝头上的梨苞便开始悄悄长大,秋风一起,那梨苞就变成了黄橙橙的梨。
谁也没注意梨苞的长大,可四岁的孔融看到了。他天天上后园,天天看梨树,天天感悟着树上梨苞的变化,直到有一天闻到梨的清香。
他开始知道什么是馋。仰头望着黄橙橙的梨,盼着掉到他的口中。可他很乖,父亲说,不到熟透不摘梨,他便等着,那怕唇角流出了口水。
梨终于都熟透了,挂在枝头,就像一盏盏年夜里的小黄灯笼,闪着诱人的光。全家都去摘梨,这天便成为孔家一年中最快活的日子。
一方小木桌摆在梨树下,一盆清香诱人的梨摆在小木桌的中央。
“吃吧。”父亲慈爱地对孩子们说。
可孩子们围在桌旁谁也不敢伸手,企盼的眼睛都瞅着母亲,盼着母亲挑选自己做第一个吃梨人。
懂规矩的孩子们令母亲很欣慰,她将希望通过目光在每个孩子的脸上都停留了一会儿,但最后还是将希望给了孔融。她抚摸着孔融的头说:“我知道你从春天就盼着梨长大,那么就由你第一个挑梨吃吧。”
孔融笑了,笑得很甜,可当手伸到梨盆时犹豫了。他仔细地看过每只梨后,拿起一只最小的离开了小木桌。随后,孩子们一声欢叫,扑向了梨盆。
父亲被孔融的举动搞糊涂了,这孩子可是天天想吃梨啊。“孔融,你为什么挑了只最小的?”
孔融闪闪眼睛:“哥哥们年龄大,我年纪小,当然要吃小的了。”
“可是弟弟比你还要小啊。”
孔融瞥了父亲一眼,认为父亲很无知。“我是哥哥,当然要把大的留给弟弟了。”
父亲母亲都笑了,笑得比哪一年的摘梨日都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