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下岗女工创业故事

2019-02-27 15:16:24浏览:84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下岗女工创业故事1:六年努力变身千万富翁  一个人只有不甘于平庸才会创造出大事业。孙庚洁就是这样一个不甘于平庸的女人

  下岗女工创业故事1:六年努力变身千万富翁

  一个人只有不甘于平庸才会创造出大事业。孙庚洁就是这样一个不甘于平庸的女人,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名下岗人员,成为企业的董事长,个人资产已经上千万元,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她也创造着财富。3月21日中午,孙庚洁在她的办公室里讲述了创业的艰辛历程。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初接手原长春市第二开关厂时我所支付的200万元都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而且仅在‘买断工龄’方面我就多支付了30万元。”说起那段日子,孙庚洁总是很感慨。“人是要抓住机会的。”那是在1998年,在一汽零配件厂当了近6年副厂长的孙庚洁下岗了,天生不服输的她觉得,自己虽然下岗了,但也一定要做出点事业来,不能这样甘于平庸。随后,她就四处寻找可以创业的项目。

  1998年8月的时候,在先后考察三个工厂没有成功之后,孙庚洁失去信心了。“虽然当时有很多企业需要改制,但那个年代人们还不知道民营企业是什么,还不懂得国有企业改制后会给个人和企业带来什么,所以在改制的过程中阻碍也很多。”“最后,我选择了原长春市第二开关厂,因为这个工厂的规模、设备正是我想要的,和我想要做的汽车零部件项目是比较符合的。”

  就这样,在看过工厂第一次后,孙庚洁就毫不犹豫地交纳第一笔定金10万元。孙庚洁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创业后她遇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原有企业员工工龄买断的问题。由于部分员工不想按照长春市zf当时的政策——按照每年支付一定钱数买断工龄的政策,提出要孙庚洁为员工买断工龄的时候要按月支付,如果这样做,孙庚洁就要多支付30万元。

  “在当时,30万元对我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不过我只有一个想法:不要让漫长的改制过程把企业拖垮。”就这样孙庚洁什么都没多想,答应了工人的要求,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企业改制,也赢得了工人们口中的“这个老板挺讲究”的美誉。这样,到了1999年,孙庚洁的工厂就顺利投入了生产,当年年底,孙庚洁就将借来的200多万全部还清了。

  把汽车零部件卖到美国

  “我原来是在一汽工作的,信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灵通的。当年我得知一汽的一款车要改型,所以,就组织人员针对一汽的改型车生产新产品。”“由于那个时候把握住了市场机遇,很快我们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就通过了认定,在改型车的整个试验、试生产的过程中主要用的都是我的工厂生产的产品。”

  孙庚洁对于那段经历的叙述总是很简练。“由于一汽有一个惯例,即使是在试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的产品是一个厂家的产品,在大批量生产后这种产品的份额肯定不会全部都给这个供应商,所以在随后的批量供货阶段我的工厂并没有拿到大的份额。”

  “工厂当时虽然只有几十个人,但大家也要吃饭,没有订单大家就要饿肚子。”“要想有持续不断的订单,就要留住客户的心,也就是说要让自己的工厂在客户心目中有地位,不能贪图一时的利益而丢掉客户对自己的信任。”

  “另外,由于企业一开始的时候就是给一汽供货,在其它厂家心目中的地位很快也就建立起来了。”孙庚洁没有只盯着一汽这一个客户,而是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另外,随着这种新车型在市场上的不断推广,她也把目光投向了售后市常“现在国内有二十几个地区的厂家用的都是我们工厂的产品,而且现在我要把公司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大批量卖到美国去。”每次提到产品的销路时,她的脸上都挂着自信的笑容。

  孙庚洁说,现在公司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在2004年已经完成了对美国一家公司的小批量供货,今年将逐步实现批量供货,成为公司的另一个利润增长点。2002年7月时,孙庚洁偶然听说某大学的一个教授有纳米水性用漆的项目,觉得发展前景和优势都很好,符合自己想要寻找企业发展的新领域的要求。

  随后,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她就完成了从意向到投产的全部过程。目前,孙庚洁的公司已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部分场馆签订了意向合同,这种纳米水性用漆将要进北京了。

  到2004年年末,孙庚洁手下的三家企业已由当初只有十几个人发展到拥有员工218人,年销售收入3200万元,而且她还筹划着在几年内将公司发展成为上市公司。

  下岗女工创业故事2:王延芬下岗创业竞芬芳的财富故事

  连云港市东海县芬芳工艺厂坐落于东海县青湖镇,是由王延芬于2003年投资兴办,现已发展成为一家初具规模的民营企业。王延芬原是一名下岗工人,但她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在柳编行业摸爬滚打,干出了一番成绩,同时还带领家乡许多妇女姐妹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2007年王延芬获市妇联“金手链”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08年获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荣誉称号,2008年1月份又当选为连云港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1978年,王延芬高中毕业,两年后进入了青湖工艺美术厂,学习柳条编织技术,踏出了工艺人生的第一步。从学徒工到厂里的技术员,一干就是15年,这段岁月让她精通了柳编设计、打样、选料等各道工序要领。

  1990年王延芬被选聘到东海县工艺美术公司任技术员,在这更广阔的平台上,她参加了9次广交会,开阔了眼界,为后来的独立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5年秋天公司改制,王延芬和许多姐妹一样成了一名失落、彷徨的下岗女工。

  之后,王延芬和别人合伙办了一个小厂,挂靠在东海县民政福利企业总公司下,后来总公司改制,她又遭遇了第二次下岗。从此,王延芬踏上了独立经营工艺品厂的道路。两次下岗,让王延芬学到了可贵的经营经验,让她体会到了妇女就业的艰辛,更让她坚定了带领姐妹共同致富的决心。

  带着这种想法,2003年春天,王延芬回到了家乡青湖镇,在镇党委、zf的扶持下,她投资近20万元办起了“东海县芬芳工艺厂”。

  刚开始,由于工人少、资金周转不过来,厂子运转缓慢。得知这一情况,镇妇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发动各村妇代会帮助招收工人,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有近百名农村妇女进厂学做柳编,王延芬手把手地教会她们,她们再把这些技术向其她姐妹传授,这样,有了这一支骨干力量,厂子得以正常运转。

  经过两年多发展,王延芬经营的工艺厂很快在市区及周边的县打出了名气,定单从四面八方接踵而来,厂里的效益一天比一天好。

  2006年,王延芬又投资30万元建起集车间、仓库、办公室、样品间为一体的三层综合楼,企业自己研制、开发的新产品达三个系列200多个品种,全部外销美国、法国、加拿大、丹麦、日本等10多个国家。

  2007年,市妇联开展了“金手链”创业致富活动,在妇联地组织下,王延芬经营的工艺厂与青湖镇阚朱洲村结成了帮扶对子。为帮助更多的姐妹有独立的经济收入,也为了感谢妇联多年来对她的扶持,王延芬在阚朱洲村建立了一个生产加工点,并倾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建点初期,王延芬拉着镇妇联主席,带着技术员和样品,走家入户进行宣传,宣传妇女有收入才能有地位,宣传手工加工的收入情况,时间不长就有30多名妇女积极报名,她从中挑选了一名人品不错,也比较能干的妇女作为经纪人。为了让她们尽快掌握技术要领,王延芬带了一批熟练工进村和她们一起做产品,一边纠正错误,一边传授技术要领,不到一周时间,她们的产品合格率已经达到了98%以上。

  有个姐妹朴实地问王延芬:“你现在手下有那么多人,为啥偏对咱这么好?”她笑着说:“gcd有好政策我才能做成我想做的事,你们是妇联娘家介绍来的,是我娘家人,我当然更尽心了。”

  用王延芬自己的话说,钱挣多挣少,不是很在乎,但看到家乡的姐妹,每天跟着她充满干劲地忙碌着,看到她们的腰包渐渐鼓起来,她的心里会有种由衷的欣喜,有种自豪感。

  现在阚朱洲村有近百名妇女从事柳编、钩编加工,每人年可增收8000元左右,本镇及周边乡镇,有20多个生产加工点,2000多名农村妇女加入手工加工致富项目。

  王延芬一直持有这样一个观点:妇女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只要拥有一个固定的就业岗位,就能获得一份稳定的经济收入,不需要向丈夫伸手要钱花了;这样,夫妻之间的纠纷少了,感情融洽了,家庭和睦了,生活幸福美满了,妇女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自然也就提高了。

  有了党和zf的关心,有了妇联和姐妹们的支持,王延芬决心要把她的企业越做越大,争取获得对外出口自营权,带领更多的姐妹增收致富,用她们勤劳的双手建设一个美丽富裕的和谐家园!

  下岗女工创业故事3:下岗女工自创品牌成富婆

  1995年,她是一个茫然无措的下岗女工;2006年,她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煎饼大嫂,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粮食系统巾帼建功十大标兵、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全国财贸系统下岗再就业女职工带头人等荣誉称号,2003年还光荣地当选为山东省第十届人大代表──她就是李怀珍。

  1995年春,李怀珍下岗了。迫于生活的压力,她开始自谋职业。在沂 蒙山区,煎饼卷大葱是传统的特色食品,家家支鏊子,户户摊煎饼。细心的李怀珍经过一番考察发现,人们日渐崇尚科学营养、传统自然的饮食文化,粮食煎饼前景看好。她当机立断:生产原汁原味的原粮煎饼。

  李怀珍从小在东北长大,并不会烙煎饼。最开始的时候,鏊子转不匀,摊粮食糊不能同步,尽管她没日没夜地练习,手上磨出了血泡,嘴角长了口疮,可烙出的煎饼还是黑糊糊的,又厚又硬,根本不成形,6麻袋小麦白白糟蹋了。她心疼地把好煎饼分给亲友,不能吃的喂了鸡。

  不服输的李怀珍四处拜师学艺,请来一位老奶奶做示范,一招一式悉心揣摩。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苦练,她终于娴熟地烙出了一张张漂亮的煎饼。

  学会了烙煎饼,李怀珍翻出老家的石磨,支起四盘大鏊子,左右开弓,效率顿时提高好几倍。周围的老大娘们听说后,对大鏊子非常好奇,甚至有的专门坐车来看热闹。这样的免费宣传引得顾客纷纷登门,她获得了煎饼大嫂的美名。

  为了创出名牌,李怀珍给自己的煎饼起了个名字:金穗煎饼。因为薄如纸、韧如绵、色泽亮丽、营养全面,金穗煎饼很快名声大振。每逢节假日,订单雪片一样飞来,煎饼甚至供不上卖,李怀珍只能连夜加班。冬天,冰冷的淘米水冻得双手又红又肿;夏天,身上长满了痱子,晚上洒点痱子露,白天照样干,别人吹着空调还嫌热,她在车间里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煎饼炉子天天需要生火,她怕冒出的烟呛着左邻右舍,早上四五点就起床生炉子,一直忙到深夜。

  金穗煎饼第一炮打响后,李怀珍又敏锐地发现,单一3lian.com/zl经营小麦煎饼已经显得被动,杂粮煎饼前景广阔。于是她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在专业师傅指导下,又研制出了大米、小米、绿豆、水果等几十个品种,买回家能储存两三个月不变味,还备有芝麻盐、香辣肉丝,卷上吃着方便,味道鲜美又有营养。独一无二的品质让金穗煎饼成了人们争相购买的美食。

  费县是我国优秀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李怀珍想,用著名民歌作为商标,有利于打造企业名牌,用它注册商标肯定能叫响市场。果然,许多企业看沂蒙小调煎饼前景光明,纷纷要求加盟。上百个品种的产品摆上了超市货架,订单越来越多,她和员工加班加点也赶不过来。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巧妇当家故事

上一篇:

智多星与糊涂神故事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